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当代修辞学研究的拓展与固守

发布时间:2017-09-17 04:01

  本文关键词:当代修辞学研究的拓展与固守


  更多相关文章: 修辞格 修辞观念 修辞研究 修辞主体 修辞效果 修辞描写


【摘要】:西方修辞学研究经历了语词修饰观、合理选择观、情境题旨适应观、交际适应观等不同发展阶段。中国修辞学也因研究对象与方法的不同形成了语词调整观、美辞得体观、语言加工观及多元修辞观。当代不同修辞理论的交锋与冲突,呈现出从静态描写到动态解释、从修辞主体单项研究到修辞接受双向探究的发展趋势。修辞学要进一步深化,需要修辞学者在开放心态中保持理性思考,在多元吸收中合理选择,在观念更新中寻找恰当方法,在异彩纷呈的探究中,形成趋同的学科观念。修辞研究既需要系统观念,又需要层次观念;既需要内部研究,也需要外部研究;既需要描写性研究,也需要解释性分析;既需要求异研究,也需要趋同意识。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关键词】修辞格 修辞观念 修辞研究 修辞主体 修辞效果 修辞描写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740019)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人们对事物本质认识的差异及此认识下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方法的不同,可形成不同的理论。理论作为学科的基本支撑,也作为科学的最高目标,其价值在于对现象或事实的一种概括性的解释力。错综复杂的现象在某一理论的导引与分析下,往往会条分缕析,更便于理解与把握,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克强;传播修辞学研究——修辞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辨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春泉;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D];复旦大学;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书杰;析古诗词曲中的列锦[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2 杨立琴;汉语称谓的文化透视[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3 陈炯;中国文化修辞学研究之现状及展望[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2期

4 陈炯;二十世纪汉语修辞研究评述[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5 曾容;;认知语境与修辞交际[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冯春莲;;语境认知与误解[J];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7 宗廷虎;论百年来与时俱进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方法[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8 林大津,虞秋玲;修辞学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与王希杰先生商榷[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9 谭学纯;;全球视野和中国修辞学研究的学科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辛禄高;对俄国形式主义及其陌生化理论的再评价[J];抚州师专学报;2003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河南大学;2003年

2 俞成云;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在东北亚的传播和影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周芸;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赵彩花;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孙荣实;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6 李磊荣;论民族文化的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7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8 张勇;维吾尔谚语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9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马晓红;陈望道对中国语法修辞研究的历史贡献[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炼英;英汉修辞对比研究的若干问题[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2 赵末乔;语意反复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吴曼;论交际类型:跨文化交际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陈小红;华文教材课文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5 王磊;英汉模糊修辞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泉;鲁迅前期文学语言论析[D];青岛大学;2003年

7 刘昕敏;英汉替代、省略与重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清明;汉英重复、替代与省略对比以及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胡斌;探讨从普通言语向文学言语转化的途径[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10 施云峰;语境的认知和语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学纯;修辞学研究突围:从倾斜的学科平台到共享学术空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2 曹德和;汉语文化修辞学论略(上)[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崔应贤;谈谈修辞学的学科定位问题[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4 高万云;中国修辞学的现状和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于全有;文化修辞学的学科构建及其理论体系[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6 吴礼权;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J];修辞学习;1997年02期

7 赵毅;修辞学应当研究接受效果[J];修辞学习;1997年02期

8 冯广艺;互动:修辞的运作方式[J];修辞学习;1999年04期

9 何自然;我国近年来的语用学研究[J];现代外语;1994年04期

10 张春泉;朱光潜的语言学思想[J];学术研究;2002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军;;浅谈报刊新闻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6期

2 王华;;从语用的角度看反复辞格[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06期

3 武洪彦;;浅说语文修辞教学[J];语文学刊;2011年14期

4 郑庆君;;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J];当代修辞学;2011年03期

5 王可峰;;演讲修辞核心因素及心理机制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6 刘晓燕;;法汉修辞格对比[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30期

7 李旭新;;汉语谐音及其文化内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8 单满菊;;英语Zeugma与汉语拈连修辞格对比研究及翻译[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周斌;;论车贴标语的修辞运用及现状[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周桂凤;;红段子的语言学分析[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燕;刁世兰;;论古文中的“互文”修辞格[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齐爱霞;;崭新的辞格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习之;;略论《汉语修辞学》(修订本)的修辞理论贡献[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谭琳;;“三一”理论和修辞格研究——从“三一”理论看王希杰先生的修辞格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熹明;;借代辞格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钟志平;;简论王希杰的辞格理论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乔俊杰;;科学的修辞观和方法论[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晗蕾;;依见山水是山水,悟了还同未悟时——读修订本《汉语修辞学》[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吴礼权;;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思想的演进[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郝士宏;祝福语与修辞格[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3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4 刘永耕;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一例[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5 威宁自治县迤那中学 刘世军;怎样区别借喻与借代[N];贵州民族报;2010年

6 黄集伟;感谢“酱紫”的“口音”[N];南方周末;2004年

7 沈大力;中欧语言文化交流思考[N];中华读书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李玉兰;滥用成语是一种“语言灾难”[N];光明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栾妮;《红楼梦》中的修辞造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马惠玲;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陈科芳;修辞格翻译的语用学探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4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康茹;热拉尔·热奈特修辞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卿;《孙膑兵法》修辞格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李霞;今文《尚书》修辞格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3 唐小春;中英文常用修辞格对比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2002年

4 唐定芬;手机短信的语言特点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5 杨晓静;唐钺《修辞格》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王方;现代公文语体修辞手段述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汤蕾;现代公文语体修辞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8 王芳;对中文商业广告中违反合作原则各准则的修辞格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9 肖文郁;古汉语双音节词修辞学造词法初探[D];扬州大学;2009年

10 周英华;修辞格的操作分类系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8671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671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c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