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7-09-17 08:16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语境中的认知诗学学科定位和发展前景


  更多相关文章: 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诗学 学科定位


【摘要】:认知诗学是滥觞于本世纪初的一种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跨学科研究,在学科定位、学理基础和研究范畴等方面存在含混,研究实践与研究名称依然名不副实。本文把认知诗学置于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用后现代哲学思想反观其学科定位与发展前景。参照其基本诗学观———体验人本观和多元识解观,我们深信认知诗学将会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姿态,进一步拓展疆域,突破发轫之初的基于认知科学的诗歌研究范式和之后的认知语言学应用范式,真正发展成为一种立足于普世体验认知和社会文化认知、面向一切文学样态、探究文学基本命题的文学理论。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
【关键词】后现代语境 后现代哲学 认知诗学 学科定位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叙事语篇视角的认知诗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自从“认知诗学”这一术语在1983年由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Tsur提出之后,其研究内涵和范式不断扩展。起初,Tsur本人把它界定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其主旨在于运用认知科学提供的工具,探究人类信息加工的过程如何影响和制约诗歌的语言与形式,为文学文本结构与感知效果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2 张屹;;交互叙事:数码时代讲故事的新策略[J];东方丛刊;2009年04期

3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研究和新观[J];英语研究;2012年01期

4 王寅;;从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看语言象似性——语言学研究新增长点之六:象似性的哲学基础与教学应用[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5 蓝水,熊筝;后现代社会的文化转向——论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文化理论[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7 赵秀凤;叶楠;;跨文化视域中认知诗学的本土化研究构想[J];外国语文;2012年01期

8 袁诠;;超文本小说研究现状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年02期

9 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语言学前沿——体验人本观与认知语言学[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祥凤;罗凌云;詹声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看文学的认知功能[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2 范云;;认知诗学理论的渊源与本土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姜淑芹;;英美文学主题教学模式探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期

4 黄燕;;身体叙事:认知叙事写作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1期

5 陈念君;;认知诗学视野下的专业英语写作教学[J];重庆与世界;2011年21期

6 陈娟;包晓琪;张薇;;叙事心理学视角下的“故事化”英语写作——观念、运用与价值[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7期

7 刘坛孝;董维山;;当代汉语新词语义模糊性的体验哲学思辨——以“山寨x”词串构式为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9 刘芳;;认知诗学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7期

10 吴金华;朱小美;袁晶;;从认知诗学的视角看《献给爱米丽的玫瑰》的主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2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刘艳萍;失去文化认同的文明[D];吉林大学;2008年

4 苏仲乐;文化批评的实践[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6 王明树;“主观化对等”对原语文本理解和翻译的制约[D];西南大学;2010年

7 龚晓斌;文学文本中的视觉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振琳;福克纳小说的叙事模式[D];南昌大学;2010年

2 曾喜云;论詹姆逊对结构主义的阐述[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俊敏;Gnomon:乔伊斯《都伯林人》中从未知到获知的隐喻[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4 冯晓玲;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及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5 王宣又;心理空间与文学文本意义的认知探寻[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陈琴;认知文体学视域下的人物塑造[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陈鹏;文化产业的反文化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李笑溪;多人角色游戏中的交互叙事及玩家体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孙霜霜;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叙事及接受特征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艳;突显理论视域下的诗歌省略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云;;认知诗学理论的渊源与本土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守仁;吴新云;;超越种族: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奴役”解析[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3 熊沐清;;认知诗学的“可能世界理论”与《慈悲》的多重主题[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4 黄鸣奋;超写作:数码时代的文本变革[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5 李红儒;从逻辑、哲学角度看句义理论的发展——“语句中的说话人因素”理论探讨之一[J];外语学刊;2001年01期

6 李红儒;从语句的交际结构看说话人形象[J];外语学刊;2002年04期

7 李洪儒;试论语词层级上的说话人形象——语言哲学系列探索之一[J];外语学刊;2005年05期

8 王寅;;既超越又不超越的回归——兼谈体验哲学的超越性和语言学研究的新增长点[J];外语学刊;2008年01期

9 季国清;语言研究的后现代化迫在眉睫[J];外语学刊;1999年01期

10 申丹;;谈关于认知文体学的几个问题[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琳;;后现代语境下的翻译研究——翻译的后殖民理论解读[J];宜宾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马亮;;漫议解构主义语境下翻译标准的嬗变[J];作家;2010年02期

3 唐小田;唐艳芳;;从“戴着脚镣跳舞”到“自为的存在”——关于译者主体地位演进的哲学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陈伟;;回归语言的本真状态——后现代语境下词典范式的演变走向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5 张蕴睿;;关于修辞在后现代语境下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年40期

6 陶然;;后现代语境中翻译的“像似性”标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解正明;;后现代语境下的汉字新比较优势[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张英利;冯立刚;;后现代语境下现代汉语交际用语的变异[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陈建生;姚尧;;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诗歌语篇连贯[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10 杨谨旖;;认知诗学的发展、意义及前景[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骆贤凤;后现代语境下的译者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令娴;圣经诗歌书中的隐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 邹喜;后现代语境下译者对政治文本的操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3 秦文华;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868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68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0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