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差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本文关键词:信息差任务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摘要】:基于互动假说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中,其中信息差任务是二语学习教学中完成信息交流最有效的任务之一。对信息差任务在中国英语课堂中的具体案例进行研究,收集实验数据并使用SPSS进行结果分析,探讨信息差任务对中国学生二语习得的积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差任务触发了更多的互动和意义协商,产生了更多有意义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帮助学习者自然地习得语言,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互动 信息差任务 二语习得 积极作用
【基金】: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立项项目
【分类号】:H09
【正文快照】: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二语习得作为一门学科逐渐开始得到重视,语言学习者在习得除母语以外的语言目标时可能获得不同的结果,它研究各种不同的环境下影响这些结果产生的大量复杂的现象。研究者们已经为此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由于变量太多,研究结果促使研究者们不断进入更多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希;;信息差任务与第二语言课堂的教学与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王松美;论外语教学课堂中信息差任务的原理与设计[J];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03期
3 汪清;谢元花;;外语环境下任务类型、水平配对与意义协商研究[J];现代外语;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石匀;韦玲;;信息差策略在英语与电影混合学习中的应用[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韩晓艳;;改进教学模式和策略——激发英语学习动机的催化剂[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2010年01期
3 熊玉珍;;教育传播视野中的海外华文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4 王佩;祁世明;;任务型教学中水平配对对意义协商的影响[J];滁州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张亚娟;;重视信息差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任务设计中的作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6 张时英;;信息差与大学英语课文教学活动设计[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张素敏;;意义协商产生的问题源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3期
8 崔歌;张海燕;;论信息差任务设计与外语教学[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9 赵翠芳;;商务英语写作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与实践[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10 李宛庭;;浅谈信息差原理与小学英语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春艳;当代国际外语教学法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燕浩;晚期熟练汉英双语学习者语法特征加工的神经特异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路琦;以邮件沟通为辅助手段合作学习与任务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翠英;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语艺术化探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3 秦利民;论信息差原理在英语专业口语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秦杰;语言测试改革:在中国优化任务语言教学的关键[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楚梅;中学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实施现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志远;“信息差”原理在大学一年级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7 周红勤;持续性交际法对商务英语学习者口语和写作能力提高的研究分析[D];重庆大学;2007年
8 韩晓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田倩;在大学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中应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提高学生口语水平的实证研究[D];北华大学;2007年
10 彭静;高中英语教师应用任务型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庞继贤,吴薇薇;英语课堂小组活动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6期
2 邹为诚;语言输入的机会和条件[J];外语界;2000年01期
3 刘学惠;钱薇薇;;协商互动与即时输出:课堂语言学习探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公静;;语言社会化与二语习得[J];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2 王健;江韦姗;;交互情境中的课堂二语习得[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邱采真;试论互动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周平,张吉生;论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互动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2期
5 文秋芳;微变化研究法与二语习得研究[J];现代外语;2003年03期
6 杜小红;从母语习得谈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1期
7 李炯英;;二语学习策略的多元分析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4年01期
8 陈三东;试论母语对二语习得的促进作用[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蒋苏琴;;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在二语习得中的运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周震;丁文英;;论套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马识途;;跨文化语境耦合的相干态模式[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3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5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6 赵凌;;文化的标记性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7 邓庆周;;个性因素与二语成绩相关性跨地区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彭媛;;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探索——以量词“串”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9 赵婕;;浅谈外向型学习词典的例证安排[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善平;;语言迁移之探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勇衡;基于阅读时间的二语习得者句子空隙处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刘丽艳;口语交际中的话语标记[D];浙江大学;2005年
3 徐璐;课堂教学中的动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丰国欣;第二语言认知协同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文浩;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玲;象似语序与突显语序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8 苏剑;语言演化与语言保护:语言经济学的分析框架[D];山东大学;2011年
9 林大津;跨文化言语交际:互动语用修辞观[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春燕;二语习得中的语言输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伟;词汇呈现方式对儿童汉语词汇习得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8年
2 万聪;从伪译看翻译与文化的互动[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史莹娟;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唐雄英;从二语习得视角研究写作测试任务难度[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秦静;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用迁移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6 梁春梅;严复的翻译活动与意识形态的互动[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7 来永梅;以蒙语为母语者习得汉语疑问句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申枚;语言输出的关注作用及二语习得[D];河北大学;2005年
9 任超;女权主义修辞批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别晨霞;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形容词产出偏误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874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4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