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佩雷尔曼的“普遍受众”观念:一种新修辞的视角
本文关键词:论佩雷尔曼的“普遍受众”观念:一种新修辞的视角
【摘要】:佩雷尔曼的"新修辞"理论十分重视论辩过程中"受众"的角色及其反应,使"普遍受众"成为"新修辞"理论的基础性概念。西方学者在佩雷尔曼"普遍受众"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建构与延伸,形成了较为全面的理论体系。同时,许多学者也对"普遍受众"理论本身的缺陷及其在现实层面的适用性提出了批评。这些理论和观点构成了一种新修辞视角中的"普遍受众"观念,对修辞学本身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佩雷尔曼 普遍受众 新修辞 适用性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在学术史上,“受众(audience)”研究一直都是修辞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Aristotle)就指出:“听者”与言者、话题共同构成修辞行为,而“听者”则是修辞行为的目的所在。此后,在修辞学漫长的学术史上,“受众”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语境的变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欣;;新政治社会学:范式转型还是理论补充?[J];社会学研究;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露;;认同理论指导下的口译策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李娜;;西方古典修辞学与美国新修辞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杨洁;;西方修辞学与汉语修辞学关于语境研究的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4 陈晋秋;;西方修辞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曹德和;;值得称道的“好车头”:《中国修辞史》之导言[J];毕节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袁玲丽;论《新英语教程阅读》中隐喻的教学[J];巢湖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刘世华;;美国新修辞学的演变[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俞莹之;;古典修辞学理论与新修辞学理论之完美结合——内贾德哥伦比亚大学演讲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12期
9 陈雪贞;;浅析英文平面商业广告的修辞策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10 李艳芳;;从排比示例管窥修辞学与认知科学的关联性[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世雄;;三一理论与国外修辞学——试谈三一理论的创新意义[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磊;翻译的修辞符号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云红;西方修辞论辨理论与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原雪;二语/外语语境下的批判性阅读理论构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杨家勤;英语演讲修辞性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郭琳;隐喻与文学批评理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小慰;翻译研究的“新修辞”视角[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文忠;修辞活动的民族文化特点[D];黑龙江大学;2003年
9 李小博;科学修辞学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10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红英;时政深度报道的传播符号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邹莹洁;长沙店名的社会心理修辞探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蹊;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英汉电视脱口秀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周华;轭式搭配的语用认知整合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5 王孟斐;我国司法裁判方法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6 王志伟;修辞学及其在法庭论辩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王佳琦;论英语广告语言含蓄性与读者认知间的互动[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毅文;修辞格教学与高中英语写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珂;冯氏贺岁片:当代大众文化的修辞建构与解读[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姜春善;从修辞视角解读《大众哲学》[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泽民,樊明明;论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的“部目”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5年01期
2 鞠玉梅;;新修辞学的后现代主义特征[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徐丽月;;国内伯克新修辞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4 刘晓燕;;中国视觉修辞研究的进路[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李显杰;从现代到后现代:当代修辞学理论辨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柴改英;张翠梅;;从修辞学定义管窥西方新修辞学的特点和发展动态[J];修辞学习;2007年06期
7 陈晋秋;;西方修辞学的历史沿革及其影响[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姚先锋;沈李丽;;肯尼斯·博克认同说与广告文本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柴改英,任大玲;语篇的互动性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张剑;;试论西方古典修辞学与美国新修辞学[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学会;;王希杰先生的零度偏离观[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子荣;;作为修辞学理论基石的“四个世界”[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寿永明;;不断发展的修辞学思想——评《王希杰修辞学论集》[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婷婷;我国对外报道新修辞情境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孙荣;新修辞学批评文本解读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张蹊;伯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英汉电视脱口秀对比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3 周俊海;“修辞情境”视角下的商务谈判[D];广西大学;2012年
4 刘彦卓;论修辞行为的动机与目的[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于克燕;修辞手段在广告语言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海热古丽·阿布里木提;汉维语修辞格对比及其互译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7 陈青青;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式推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757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75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