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简帛文献对于古今字研究的价值
本文关键词:论简帛文献对于古今字研究的价值
【摘要】:以往的古今字研究往往对部分古今字的性质判定存在问题,对古今字的历时发展情况缺乏细致的描写。简帛文献对于古今字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具体表现在为判定字与字是否构成古今字关系、今字的形成时间、古今字的更替过程等提供了重要依据。
【作者单位】: 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吉林大学古籍所;
【关键词】: 简帛文献 古今字 价值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2M510862)
【分类号】:H121
【正文快照】: 综观近些年的古今字研究,往往纠缠于概念的辨析,对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同源字等的关系学者们屡有争论,而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关注则不够,对一些字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一方面或受传世文献传抄改字的影响,或缺乏对语料的考察即依据成见进行判定,使得对部分古今字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辉中;解伦锋;;“韦编三绝”之“韦”释义辨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2 许刚亮;周波;;“三书说”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3 罗文荟;;“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综释[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王毅;;《易·兑》之“兑”新诂[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张丽;;安徽岳西方言疑难词语考源五则[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8期
6 孙永娟;;《郑笺》对《毛诗传笺通释》的影响[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7 邹远志;;论两晋天子宗庙迁毁议题[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8 傅荣贤;;简帛文献与我国早期图书和图书馆的基本面貌[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年03期
9 傅荣贤;;出土简帛中的篇题木牍及其相关目录学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年01期
10 李朝虹;;古代梓、楸考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侯桂运;文言小说诗化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蔡树才;《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文献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莹;《孔子家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9 李华;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涓;突厥语文学与汉语文学殉情故事人物变形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郑茜;《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倪海波;《诗经》女性服饰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6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文翔;《聊斋志异》酒文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博闻;“毛诗”《序》《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飞;两汉写书考[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朱灵芝;《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三)》异体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温钧陶;“尊”与“樽”是古今字[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2 徐凤;;“古今字”与“同源字”[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2期
3 陈坤德;如何教学生辨别古今字与通假字[J];惠州大学学报;1994年02期
4 郑文澜;古代汉字形体歧异现象的处理——兼对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某些注释商兑[J];广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5 郭敏厚;古今字、通假字的区分与标注[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6 林雪;;古今字与通假字的辨析[J];语文月刊;1998年08期
7 杜芳琴;刘光贤;翟忠贤;;假借字、通假字、古今字新辨——兼与盛九畴、祝敏彻同志商榷[J];语文研究;1982年02期
8 阎崇东;古今字与通假字[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4期
9 羊子叶;;古今字类型例释[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0 乔魁生;谈通假字和古今字[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赵岩;;《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订补——以简帛文献为中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秦德祥;;吟诵传承的价值、疑难与设想[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3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万春;王跃明;;试说“知”与“智”[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5 李沁蹊;孙建民;;说“假借”[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赵峰;;《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对辞书编写的影响(摘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雅丽;;释“佴之蚕食”——兼释“O}”与“次”[A];司马迁与《史记》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本报记者 周悦;简帛文献——古代汉语研究深入发展的新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沈叶露;释“叶”与“ST”[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3 福建中医学院 彭榕华;“晵”义浅析[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篆隶研究的标志性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张和均;汉字部首“丶冫氵灬”原义初探[N];黄石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宝红;清代笔记小说俗语词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郭蓉;《文选》李善注征引式训诂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万献初;《经典释文》音切类目研究[D];武汉大学;2002年
4 沈芸;古写本《群书治要·后汉书》异文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韩同兰;战国楚文字用字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沈澍农;中医古籍用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会兵;古书中词语的特殊读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建廷;魏晋南北朝碑刻up形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红;《小尔雅》述评[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2 周振风;《史记》三家注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3 胡光美;汉语谐音现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4 雷芳;汉语移就辞格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向明;《红楼梦》省略类型“是”字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雪槐;《梦溪笔谈》动植物名物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晓岚;,
本文编号:880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0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