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以政治漫画为例
本文关键词:多模态隐喻的概念整合分析——以政治漫画为例
【摘要】:近十多年来,国外对多模态隐喻的研究在Forceville等学者的推动下蓬勃发展,而在国内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尝试以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整合理论为基础,以政治漫画为语料,探析多模态隐喻在整合网络中的意义构建。概念整合理论对多模态隐喻意义的动态构建具有较好的阐释力,为多模态隐喻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概念整合 多模态隐喻 政治漫画 意义构建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一、引言Andrew Ortony编写的《隐喻和思维》①以及Lakoff和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②两本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从语言修辞观到概念思维观的飞跃。[1]379在当今“多模态”社会背景下,学术界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方兴未艾,而以认知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的隐喻研究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2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3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4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5 谢竞贤;;多模态视角下的隐喻——兼评Charles Forceville的隐喻研究[J];外语学刊;2011年05期
6 戴理敏;殷银芳;苗兴伟;;多模态隐喻识解的理想化认知模型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霍颖;;语篇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构建——以一则保险平面广告为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 陈雅婧;;浅探平面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现象[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7期
3 陈新;;《绝望的主妇》中修辞性语言分析[J];电影文学;2012年02期
4 蒋婷婷;;多模态隐喻建构的认知初探[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2年02期
5 阮瑾;张晓明;任再新;;多模态视角下隐喻的构建和解读[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6 冯玉娟;;电影海报中多模态隐喻的动态构建[J];电影文学;2012年18期
7 刘玉君;;认知视阈下网络新词的阐释[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6期
8 王拙;;大学多模态英语教学初探[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4期
9 孙秀丽;王文秀;;从多模态隐喻角度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J];电影文学;2013年01期
10 陈明瑶;谢莉;;论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和情感说服功能[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克;转喻的修辞批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张立新;视觉、言语幽默的情感认知互动模式—幽默的功能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高莉;英语广告语篇的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佳;政治卡通漫画中多模态隐喻转喻的认知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2 袁媛;平面公益广告表达功能的认知隐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3 龙艳琴;汉语房地产平面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12年
4 孙琳;平面广告中的隐喻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吴艳芬;漫画中的隐喻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6 李荣;多模态话语中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7 谢莉;多模态隐喻的劝说功能[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8 傅恒倩;中学英语教科书语篇概念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9 王娣;多模态语篇中的模态间协同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王丛丛;认知视角下新闻漫画的语篇分析[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竞贤;梅德明;;隐喻性话语的顺应性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3 赵秀凤;;概念隐喻研究的新发展——多模态隐喻研究——兼评Forceville & Urios-Aparisi《多模态隐喻》[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4 潘艳艳;;政治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及身份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5 张辉;展伟伟;;广告语篇中多模态转喻与隐喻的动态构建[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6 冯德正;;多模态隐喻的构建与分类——系统功能视角[J];外语研究;2011年01期
7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年05期
8 王松鹤;于广;;语篇的形和神——隐喻的语篇功能分析[J];外语学刊;2009年06期
9 王红阳;;卡明斯诗歌“l(a”的多模态功能解读[J];外语教学;2007年05期
10 谢竞贤;;后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隐喻[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春玲;孔繁冬;;概念整合与数字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J];世纪桥;2009年23期
2 张佳易;;概念整合理论在英汉新词意义建构中的解释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董桂荣;冯奇;;概念整合理论对幽默理解的解释力[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武仲波;;概念整合理论与汉语俗语的意义构建[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冉明志;;概念整合理论对死亡委婉语的阐释[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王懿;;概念整合理论在意义构建中的解释力[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杜领利;框架转换和概念合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3期
8 沈莉;;概念整合理论的阐释力及其应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蔡有恒;;新闻隐喻的概念整合视角研究[J];文教资料;2010年35期
10 王磊;;概念合成理论与幽默话语的意义建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马玉蕾;王振华;;类比和概念整合[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吴爱芝;;概念合成理论中的概念解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姜志芳;;从一词多义现象看认知语言学对意义的构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夏立新;;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双语词典翻译[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晓芳;;回忆性叙事叙述主体分裂的认知语义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宋纯;李斌;曲维光;陈小荷;;面向自动理解的汉语明喻句的可计算性考察[A];中国计算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9-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蒋静;小句补语句概念整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4 梅美莲;小说交际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5 项成东;等级幽默的语用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6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7 盛若菁;基于语义的比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吕红周;符号学视角下的隐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9 罗胜杰;基于英汉语料的仿拟跨学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波;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违实条件句的认知解读[D];重庆大学;2007年
2 邝玉坤;试探反事实条件句的意义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丽丽;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移就认知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许丽梅;指示投射的认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周兰;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在隐喻分析中的应用[D];暨南大学;2009年
6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7 廖扬;概念整合理论对广告语中汉语熟语翻新的认知阐释[D];重庆大学;2008年
8 刘建珍;隐喻话语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崔丽娟;转喻的认知运作机制和概念整合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10 朱慧;移觉的认知语用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88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8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