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山东韵书所见《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韵字
本文关键词:明清山东韵书所见《中原音韵》“支思”、“齐微”韵字
【摘要】:明清山东韵书的分韵收字反映出《中原音韵"》支思"、"齐微"二韵的进一步演变:蟹摄三、四等字和臻、深、曾、梗诸摄入声字归入"支思"韵,庄章组字多而知组字甚少,这个现象适与《中原音韵》止摄开口字归"支思"韵的情形相同,表明庄章知组字产生舌尖元音是一个由止摄字向蟹摄三四等字、入声字梯次扩展的演进过程,而无论在止摄字里还是蟹摄三、四等字和入声字里,知组字都是晚于庄章组字产生舌尖元音的。这些演变支持陆志韦关于《中原音韵》"支思"韵并非纯粹的舌尖元音韵母的结论。入声的分派情况支持杨耐思对《中原音韵》入声性质的判断。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
【关键词】: 中原音韵 明清山东韵书 比较研究
【分类号】:H114.2
【正文快照】: 一明清之际,山东韵书蜂出,其宗旨或“为童蒙入门嚆矢”、①或“为从游门人与寒家子弟学韵之一助”。②此类韵书在编排方式上多打破古音系统,将明代四呼格局与中古韵部系统相结合;声母系统上则多对中古三十六字母删并,声类在十九到二十一个之间;声调系统或采用中古平、上、去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作藩;普通话语音史语(四)[J];语文建设;1986年Z1期
2 林端;14世纪前后汉语中的i音变[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3期
3 宁忌浮;《中原音韵》与高安方言[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陈重瑜;;从中古音到北京音系:阴平调流入与流出的字数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1期
5 张帅;;《中原音韵》性质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蒋冀骋;;《回回药方》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北方话“影、云、以”三母的读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蒋冀骋;;《回回药方》阿汉对音与《中原音韵》“章、知、庄”三系的读音[J];古汉语研究;2007年01期
8 蒋冀骋;;《回回药方》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北方话的疑母[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
9 蒋冀骋;;从《回回药方》阿汉对音看《中原音韵》“支思”韵的读音[J];古汉语研究;2008年04期
10 耿军;张玉来;;《中原音韵》点校失误五则[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毅;;英汉基本方位词的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吴晓芳;;评《闽南方言大词典》[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马重奇;;专著《闽台闽南方言韵书比较研究》内容简介[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任东升;刘艳春;张在钊;;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任东升;;《圣经》汉译与佛经翻译比较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王建国;;两部声乐艺术翻译著作的比较与思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吴洁;;《四声篇海》所引《馀文》切语与《广韵》小韵比较研究[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8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哈斯巴特尔;;文化视角下的文字与语言比较研究(内容提要)[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朱文旭;马娟;;彝文中的借汉字研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曹进 刘建珍;中国符号学研究回顾与展望[N];光明日报;2005年
2 周继厚;布依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纪念章[N];贵州民族报;2006年
3 潮白;统一汉字?真可笑[N];南方日报;2007年
4 韩立勇;汉字的简繁之争为何扩大到“汉字文化圈”[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刘潇潇;八思巴蒙文并不难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6 记者宋晖 路越;有效保护方言文化迫在眉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秀花;卡尔梅克语与蒙古语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2 汤勤;《史记》与《战国策》语言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3 尹佑晋;韩国釜山华侨的荣成方言与中国荣成本土方言的语音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斯仁巴图;鄂温克语和蒙古语语音及名词语法范畴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7年
5 胡晓东;瑶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治国;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语言教育政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耿军;元代汉语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赖积船;《论语》与其汉魏注中的常用词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9 赵红梅;汉语方言词汇语义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周建姣;东汉砖文虚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皮日休、陆龟蒙诗文用韵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伟;归化异化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金洙京;中韩成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姜德昊;中韩谚语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侯志杰;元结、独孤及诗文用韵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东;《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助动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7 沈密婷;普通话与苏州方言单音节动词的比较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赵欣乾;石家庄市区方言名量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季克广;借音壮字所反映的声母系统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10 贝先明;浏阳境内湘语、赣语的语音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7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87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