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方言差异及历史发展
本文关键词:汉语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方言差异及历史发展
更多相关文章: 单音节形容词 重叠式 方言差异 历史发展 语言地理学
【摘要】:以长江为界,南北方言在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的地理分布、表达小称义的语法手段以及充当句子成分时与"的"字的共现规律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些语言现象的方言分布差异与其历史发展过程密切相关,总的规律是较早出现的语言形式倾向于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较晚出现的语言形式倾向于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长江线是汉语方言重要的分界线,其划界作用在形容词重叠式方面表现得十分显著。
【作者单位】: 北京华文学院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
【关键词】: 单音节形容词 重叠式 方言差异 历史发展 语言地理学
【分类号】:H136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重叠问题是汉语研究的典型课题,形容词重叠是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有关汉语形容词重叠的研究文献很多,内容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各个层面。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在不同方言区的表现有显著差异,但现有研究要么侧重于在共同语范围内进行考察,要么仅在方言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志东;;信宜方言前字变音重叠式[J];语言研究;1988年02期
2 戴国辉;李颖;;唐山方言的重叠式及其类型[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陈燕玲;;泉州方言名词、动词及形容词的重叠式[J];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4 李文;;湘南官话有趣的形容词重叠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7年05期
5 王双成;;西宁方言的重叠式[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冀芳;;济宁方言特殊的重叠构形与量范畴研究[J];语文学刊;2010年17期
7 倪可菲;;赵本山作品中东北方言的特点研究[J];大众文艺;2011年02期
8 邓玉荣;藤县方言单音形容词的变形重叠[J];方言;1995年01期
9 吴继章;河北官话方言区形容词的几种重叠式[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丁崇明;汉语、藏缅语形容词重叠式的特殊用法[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燕玲;;泉州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未完稿)[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安琛;;重叠式动补短语的句法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王安琛;;试论“V—V”结构[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琳;;从儿童语重叠看汉语重叠现象[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5 吕建凤;;大同方言的重叠现象[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锋;;方块白文的历史发展和现状[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7 夏文;;关于综述写作的一些问题[A];辽宁省高校学报研究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3年
8 金美;;贵州民族语底层地名命名依据和变易成因的考察[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冯志伟;;确定切词单位的某些非语法因素[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10 蔡淑美;施春宏;;重叠形式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以阎连科作品中重叠形式的使用为例[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周淑平;如何区分单纯词中的叠音词和合成词中的重叠式[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邵敬敏;小孩子是怎么学说话的?[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3 朗锦华;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多音节词语朗读项应该注意的问题[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崔立勇;“章”字是“音十章”不是“立早章”[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5 韩朝;六个繁体字:现实必不可缺还是开历史倒车?[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李系光;中国·抚顺满族语言、文化研讨会在抚顺举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记者 张建松;折射时代变迁,《辞海》改动超1/3[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张邱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深化比较:汉语方言学研究创新的重要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成;现代汉语限定性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3 苏俊波;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朝晖;《国语解》词汇语法专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5 马莲;《c谛奂反蔩Y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Maharani(陈玉兰);汉语、印尼语动词重叠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祝晓宏;新加坡华语语法变异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8 朴镇秀;现代汉语形容词的量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刘志生;东汉碑刻复音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阮桂君;宁波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红蕾;西晋佛经中的双宾语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2 覃静;壮泰重叠式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3 王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汉语重叠式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永帅;现代汉语“AA一V”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陈颖;湘语邵东话重叠式问句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6 张亮;现代汉语“NpXX”结构[D];渤海大学;2013年
7 季青峰;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容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8 李明霞;《续金瓶梅》动词重叠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陈丽丽;“一点”及其重叠形式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10 杨小伶;单音节形容词的搭配结构及搭配词典的选择[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97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897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