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2 17:42

  本文关键词: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皖属江淮官话 入声 音高 时长 长化度 发声类型


【摘要】:本文从音高、时长及发声类型三方面对皖属江淮官话(安庆、合肥、芜湖三方言点)入声单字调和双字调研究。基于EGG信号,使用Real-Time EGG Analysi软件,参照25%水平线法提取相关数据。采用T值法、归一法及尺度算法等,得出三方言点单字调声调格局。 基于对三方点入声时长的研究,发现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处于三个发展阶段:1)入声已有长化征兆(芜湖)→2)入声正在长化(合肥)→3)入声完全长化(安庆)。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在音高、时长、发声类型上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如下: 音高1)单字调:处在1阶段的入声,单字调调值稳定,未表现出年龄及性别差异;处在2、3阶段的入声,单字调调值呈现代际差异:青年入声调值有变且低于老年,老年入声调值稳定。2)双字调:入声与舒声调组合时,前字多作音区特征的调整,后字兼有音区特征调整和调型曲拱系列变化;入声与入声组合时,前字入声调值一般不变,后字入声变化较大。对于入声正在变化的合肥,其入声与入声组合时,入声前字与入声后字变现出较大随机性,无明显规律可循。 时长除发现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发展的三阶段外,还发现入声在不同位置上长化程度有异:双字组中,后字入声变化最快,前字入声最慢;单字调居中。本文用“长化度”描述入声长化程度:青年入声长化度高于老年,女性入声长化度高于男性。 发声基于语言学的对比理念,参照时贤已有研究,提出判断皖属江淮官话发声类型的模型:以开商(OQ)、开闭比(O/C)为主要参数,速度商(SQ)、基频(F0)为辅助参数。主要结论:1)处在阶段1(有长化征兆)和阶段3(完全长化)的入声,发声类型较为单一;处于阶段2(正在长化)的入声,发声类型趋于多元;2)同一方言内部,入声发声类型呈现代际差异:青年入声发声类型多元,老年入声发声类型较为单一;3)三方言点同一人次中,入声发声类型多有位置差异:单字调入声及字组入声前字发声类型多为正常嗓音,间有紧喉音、气嗓音;入声后字发声类型较多,正常嗓音、紧喉音旗鼓相当,兼有气嗓音、高音调嗓音。
【关键词】:皖属江淮官话 入声 音高 时长 长化度 发声类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9
  • 图目录9-14
  • 表目录14-17
  • 第一章 绪论17-45
  • 1.1 入声的研究现状17-28
  • 1.1.1 入声的性质17-18
  • 1.1.2 入声的传统研究18-20
  • 1.1.3 入声的实验研究20-25
  • 1.1.4 皖属江淮官话入声研究25-28
  • 1.2 发声类型及研究方法28-31
  • 1.2.1 发声类型28-30
  • 1.2.2 研究方法30-31
  • 1.3 实验方法31-33
  • 1.3.1 声调承载段的确定31
  • 1.3.2 归一化处理31-32
  • 1.3.3 尺度算法32-33
  • 1.4 实验过程33-43
  • 1.4.1 实验准备33-35
  • 1.4.2 实验过程35-43
  • 1.5 数据库43-44
  • 1.6 章节安排44-45
  • 第二章 安庆方言入声实验研究45-68
  • 2.1 安庆方言概况及入声研究现状45-47
  • 2.1.1 安庆及其方言概况45
  • 2.1.2 安庆方言入声研究45-47
  • 2.2 安庆方言入声单字调实验研究47-55
  • 2.2.1 音高研究47-52
  • 2.2.2 时长研究52-55
  • 2.3 安庆方言入声双字调实验研究55-66
  • 2.3.1 音高研究55-64
  • 2.3.2 时长研究64-66
  • 2.4 本章结论66-68
  • 第三章 合肥(肥东)方言入声实验研究68-92
  • 3.1 合肥(肥东)方言概况及入声研究现状68-73
  • 3.1.1 合肥(肥东)及其方言概况68-71
  • 3.1.2 合肥(肥东)方言入声研究71-73
  • 3.2 合肥(肥东)方言入声单字调实验研究73-81
  • 3.2.1 音高研究73-77
  • 3.2.2 时长研究77-81
  • 3.3 合肥(肥东)方言入声双字调实验研究81-91
  • 3.3.1 音高研究81-88
  • 3.3.2 时长研究88-91
  • 3.4 本章结论91-92
  • 第四章 芜湖方言入声实验研究92-123
  • 4.1 芜湖方言概况及入声研究现状92-94
  • 4.1.1 芜湖及其方言概况92
  • 4.1.2 芜湖方言入声研究92-94
  • 4.2 芜湖方言入声单字调实验研究94-101
  • 4.2.1 音高研究94-99
  • 4.2.2 时长研究99-101
  • 4.3 芜湖方言入声双字调实验研究101-112
  • 4.3.1 音高研究101-109
  • 4.3.2 时长研究109-112
  • 4.4 小结112
  • 4.5 皖属江淮官话入声时长变异研究112-122
  • 4.5.1 单字调中的入声长化113-116
  • 4.5.2 字组中的入声长化116-120
  • 4.5.3 入声长化程度比较120-122
  • 结论122-123
  • 第五章 皖属江淮官话入声发声类型比较研究123-187
  • 5.1 发声类型判断模型123-125
  • 5.2 安庆方言入声发声类型125-143
  • 5.2.1 安庆方言单字调发声类型125-129
  • 5.2.2 入声双字调发声类型129-142
  • 5.2.3 小结142-143
  • 5.3 合肥(肥东)方言入声发声类型143-162
  • 5.3.1 合肥(肥东)方言单字调发声类型143-148
  • 5.3.2 入声双字调发声类型148-160
  • 5.3.3 小结160-162
  • 5.4 芜湖方言入声发声类型162-180
  • 5.4.1 芜湖方言单字调发声类型162-166
  • 5.4.2 入声双字调发声类型166-179
  • 5.4.3 小结179-180
  • 5.5 皖属、苏属官话入声发声类型比较研究180-183
  • 5.6 讨论183-184
  • 结论184-187
  • 附录A 1-5章表格187-234
  • 附录B 实验词表234-235
  • 附录C 安庆、合肥、芜湖方言实验处理程序235-236
  • 参考文献236-23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239-240
  • 致谢2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陵;合肥方言的连读变调[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2 夏中易;评所谓“保留入声”——《入声论》之六[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夏中易;评入声研究中的两种对立观点——《入声论》之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夏中易;;论“入声短促急收藏”——入声论之九[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郝凝;;安庆方言词汇[J];方言;1982年04期

6 王世华;;宝应方言的边音韵尾[J];方言;1992年04期

7 王求是;;孝感方言的入声[J];方言;1996年02期

8 孔慧芳;;合肥方言中入声调变化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门秀红;“入声声调说”浅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10 侯兴泉;关于广州话-k塞尾入声变化的调查实验[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贡贵训;安徽淮河流域方言语音比较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2 尹基德;汉语韵律的嗓音发声研究[D];北京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02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02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c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