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语用浅析
本文关键词: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语用浅析
更多相关文章: 冒犯性话语 直接冲突回应 语用特征 语用功能
【摘要】:冒犯性话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不礼貌现象。文章探讨了具有平等租约关系双方之间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的语用情况,认为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具有对撞性、蓄意性和顺应性等语用特征,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的实现方式主要是反问、詈骂、嘲讽和威胁等语言手段,冒犯性话语的直接冲突回应具有表达不满、否定与讽刺对方和激将对方等语用功能。
【作者单位】: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关键词】: 冒犯性话语 直接冲突回应 语用特征 语用功能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冒犯性话语是言语交际中的一种不礼貌现象,在引起听话人不愉快或生气的同时,它还会让听话人在面子上感到难堪。而根据BrownLevinson的“面子威胁论”,面子是每个理性的成年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4j6卜62因此,,对于冒犯性话语,为维护自己的自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庄美英;;缓和性冲突回应——针对冒犯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7期
2 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3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趋异取向的语用分析[J];现代外语;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_g;;冲突话语的语用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2 柯贤兵;;法庭调解话语空间建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2期
3 赖小玉;;婆媳冲突中有意不礼貌语言现象的语用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韩芸;;课堂非对等权势关系下冲突性话语教师回应策略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8期
5 宋富英;;尊重的不礼貌回应策略的强势语用功能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许艳玲;;汉语语境下教师对学生冲突性话语的回应策略与面子的语用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7 钟茜韵;;国内语用学研究:现状、路径与展望——对2008—2010年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的实证分析[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庄美英;;反问句在夫妻冲突性话语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及人际顺应性分析——以电视剧《金婚》中的对白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杨晓梅;;家庭成员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分析[J];考试周刊;2011年76期
10 庄美英;;缓和性冲突回应——针对冒犯性话语的语用策略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石云霞;萧伯纳《卖花女》中不礼貌现象的语用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2 赵永青;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多人冲突性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严敏芬;汉语中不礼貌构式的社会与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万光荣;现代汉语二合复句中分句语气异类组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卫国;英美文化中非对等权势关系间冲突话语的语用分析[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2 冯慧苗;家庭言语冲突之语篇分析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石磊;基于拟剧论视角的法庭冲突话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4 吴文超;中国英语学习者口语讨论中异议表达的特征[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延斌;《“青春期”撞上更年期》中的冲突性话语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6 匡露;不礼貌原则视角下的夫妻间冲突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陈留洋;基于面子理论的亲缘关系话语冲突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8 杨小莉;《摩登家庭》中亲子冲突性话语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9 刘彦文;冲突性话语的组织序列及建设性处理[D];山东大学;2012年
10 陈甜;高中生话语的冲突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祖利军;夏彩霞;;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趋势浅析[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6年01期
2 李力超;刘泽权;;《红楼梦》詈骂语浅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年05期
4 万斌;王满荣;;论冲突与和谐[J];求索;2006年08期
5 冉永平;;冲突性话语的语用学研究概述[J];外语教学;2010年01期
6 何自然,申智奇;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3期
7 冉永平;;指示语选择的语用视点、语用移情与离情[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05期
8 王林海;赵海燕;;交际口语中人际冲突话语的隐喻类型及频率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8年04期
9 冉永平;杨巍;;人际冲突中有意冒犯性话语的语用分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冉永平;方晓国;;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现代外语;2008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高萍;剧本中冲突性话语研究[D];延边大学;2006年
2 梁步敏;《水浒传》的粗俗语英译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景波;;模糊限制语新探[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黄宝珍;;浅谈日语隐喻语用特征及其功能[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宛新政;试论现代汉语使动句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特征[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年01期
4 高剑华;;论“被”字句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周维维;;“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该(说)不该说”的话语标记性[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年04期
6 谷晓恒;;青海地方谚语的语用学分析[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刘群;尚国文;;“的”字职业称谓语的语用特征与演变动因[J];理论界;2010年05期
8 曲莉;;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特征[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伍和忠;;“线状”量词语义辨析及语用功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10 张治英;英汉身势语的语用特征及文化差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冉永平;薛媛;;语用信息与学习型外语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张亚军;;语用功能词及其词类归属问题[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3 陈艳林;;软件名的组成成分、组合形式与语用特征浅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菲露;;“总之”的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易美珍;;“我想”的语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李胜梅;;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普通话训练——以江西人所说地方普通话为考察对象[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谌金中;;论招牌语言的结构和语用价值[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丁崇明;陈绂;;现代女性配偶称呼语考察分析[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阳春;;关于“的”字的句法分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周建民;用和谐语言打造和谐广告[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2 殷治纲;语音语料库的建设和作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文全;善取善弃 和而不同[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梁敬美;“这-”、“那-”的语用与话语功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小婷;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称谓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4 张永奋;汉意委婉语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朱捷;试论语言模糊的语用功能[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9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继艳;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可”的三个平面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利华;模糊修辞及其语用功能[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刘玉楼;非言语行为的语用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丽虹;非主谓句“这NP”的语用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瑞鸿;跨文化交际中的模糊语言分析[D];湘潭大学;2005年
6 王登云;称呼语使用的语用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唐文生;证券分析中的模糊语言[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彤;现代汉语临时量词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蕾;同义反复的认知语用阐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丽霞;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02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02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