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汉语》准中级第三课《换工作》教学设计
本文关键词:《博雅汉语》准中级第三课《换工作》教学设计
【摘要】:本文结合相关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博雅汉语》准中级第三课《换工作》课为例,深入探讨了综合课的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对这一课的生词、语言点、课文与课后练习进行了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寻找最佳的方法和技巧,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本教学设计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先介绍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说明了本教学设计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然后对教学设计方面进行研究综述。第二部分是《博雅汉语》准中级教材分析,从课型、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和技巧、遵循的教学原则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是教学对象的分析,从自然特征、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解读与分析。第四部分是本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包括课前准备和详细的教案。最后一部分是结语,总结了本次教学设计的有益尝试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换工作》 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教学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9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6
- 绪论6-10
- 第一章 《博雅汉语》准中级教材分析10-17
- 第一节 课型分析10
- 一、综合课的课型分析10
- 二、中级(准中级)综合课的课型分析10
- 第二节 教材内容分析10-12
- 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技巧的采用12-14
- 一、语音教学12
- 二、词汇教学12-13
- 三、语法教学13-14
- 四、文化教学14
- 第四节 遵循的教学原则14-17
- 一、注重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原则14-15
- 二、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提高的原则15
- 三、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原则15-16
- 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16-17
- 第二章 教学对象分析17-20
- 第一节 自然特征17-18
- 一、国别特征17
- 二、年龄特征17
- 三、性格特征17
- 四、程度特征17-18
- 第二节 学习目的18-19
- 一、受教育目的18
- 二、职业工具目的18
- 三、就业目的18
- 四、学术目的18-19
- 五、临时目的19
- 第三节 学习态度19-20
- 一、俄罗斯学生的学习态度19
- 二、韩国学生的学习态度19
- 三、蒙古学生的学习态度19-20
- 第三章 《换工作》的具体设计20-55
- 第一节 课前准备20-23
- 一、教学目标20
- 二、教学内容20-21
- 三、教学重点难点21
- 四、教学方法21-22
- 五、课时安排与教具准备22-23
- 第二节 第一、二课时教学步骤与环节23-40
- 第三节 第三、四课时教学步骤与环节40-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1:课文内容59-61
- 附录2:生词表61-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62-63
- 致谢63-6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足云;“是……的”句式的比较与系统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罗主宾;;现代汉语“以A为B”凝固结构语义的认知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3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黄启庆;尹海良;;现代汉语AB式双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及其音变处理[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沈云佳;论《呼兰河传》中的ABB式色彩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卢英顺;;“上去”句法、语义特点探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李慧敏;;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齐中华;欧阳俊林;;中介语及语言错误与二语习得[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亚杰;;关于假期初级短训班教学程序的一些设想[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胡妍;;论话语理解的语义联想策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罗燕萍;;浅析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罗芳;西藏农牧区小学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林新宇;汉语和韩国语话题句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卜雅娜;明清以来汉语介词的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曾海清;现代汉语同语式全方位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戴佳;现代汉语特殊结构“V+得+发+X”[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尹方园;“VA”动结式表层语义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姝s,
本文编号:9081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08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