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溪方言语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蓬溪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蓬溪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蓬溪话属西南官话川黔方言片。学界对于西南官话的探讨大部分集中在语音与词汇上,,语法相对较少,而关于蓬溪方言的语法研究更是极为罕见,笔者仅在《蓬溪县志》中看到零星叙述。由于受普通话和强势方言的影响,蓬溪方言正越来越趋同于普通话,特别是长期外出学习或务工的年轻人说蓬溪话和年龄较大的人相比,有明显差异。因此,记录老派蓬溪方言特点,描写蓬溪方言语法现状就十分有必要了。 本文以笔者母语蓬溪方言为研究对象,重点描写蓬溪方言有自身特点的语法现象,包括词法和句法。主要采用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蓬溪方言语法现象进行梳理,横向上与普通话作比较,重点描写蓬溪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之处。部分章节或内容也和成都方言对比,探寻官话方言内部差异,尽可能全面的发掘蓬溪方言语法特色。 本文主要以词法为主,句法为辅,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为引言,主要介绍蓬溪县的人文历史概况,蓬溪方言研究现状、本研究的意义、研究方法、本文语料来源、调查合作人、蓬溪方言的语音系统。第二章至第七章为本文重点,主要讨论蓬溪方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语气词。从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在构词、构形以及词语使用上都存在着与普通话或成都话有差异部分;即使相同的词语,也存在分布或使用范围的差异。第八章主要描写蓬溪方言的特殊句式。第九章为结语,总结了蓬溪方言的语法特点并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蓬溪方言 语法 词类 特殊句式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一章 引言8-13
- 第一节 蓬溪县概况及历史沿革8-9
- 第二节 蓬溪方言研究现状9-10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10
-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调查合作人10
- 第五节 蓬溪方言的声、韵、调10-12
- 第六节 相关说明12-13
- 第二章 名词13-18
- 第一节 名词的重叠式13-16
- 第二节 名词的附加成分16-17
- 第三节 名词的复数表示法17-18
- 第三章 动词18-25
- 第一节 动词的重叠18-20
- 第二节 动词的体貌20-25
- 第四章 形容词25-29
- 第一节 形容词的附加式25-27
- 第二节 形容词的特殊形式27-29
- 第五章 代词29-35
- 第一节 人称代词29-30
- 第二节 指示代词30-32
- 第三节 疑问代词32-35
- 第六章 数词和量词35-40
- 第一节 数词35-37
- 第二节 量词37-40
- 第七章 语气词40-46
- 第一节 疑问语气词40-42
- 第二节 情态语气词42-46
- 第八章 特殊句式46-50
- 第一节 被动句46-47
- 第二节 比较句47-48
- 第三节 蓬溪方言的得 V/不得 V48-50
- 第九章 结语50-52
- 第一节 蓬溪方言语法的特点50
- 第二节 尚待解决的问题50-52
- 参考文献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53-54
- 后记54-5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桂芳;;英汉语动词对比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李京廉;;现代汉语被动句中“被”字词性研究综述[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张安生;贡贵训;;安徽怀远方言的入声演变及归属[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钱明耀;何茹;;浅析英语中的话题现象[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5 周晓宇;;“再”与“又”的语义特点[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10期
6 宋亚云;张蓉;;再谈汉语形容词的鉴别标准[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周有斌;浅谈形补谓语句[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赵家新;“得”字句后段的语义[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Z1期
9 周有斌;性质形容词谓语句中状语初探[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郑军;也说现代汉语连词范围[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亚丽;王德明;孟子厚;;方言地区中小学生语音生态调查[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3 陶原珂;;从汉语的词性-义项关系论汉外词典的词性标注结构[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李征;;唐山玉田方言音系[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晖;;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词汇、语法问题[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魏励;;现代汉语“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郭威彤;梁青青;裴东;李锦珑;杨鸿武;;普通话到西安话的韵律转换[A];第18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09)、第5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09)、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3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5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莫启扬;语言中的时间性及其操作[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王冰;《红楼梦》中茶”相关行为映射译者风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06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0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