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辨析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辨析
【摘要】:传统的语篇分析往往对及物性比较侧重,但仅仅是单纯的分析及物性,无法对某些语篇的深层内涵进行挖掘。而作为对及物分析的补充和延伸,作格分析对某些语篇的深层挖掘具有重要的意义。作格是语言类型家提出的术语,具有动词的特征,而通过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也具有作格的语言特征。本文重点对现代汉语作格结构语法进行了研究。
【作者单位】: 内蒙古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作格结构 现代汉语 语法辨析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现代汉语的传统语法中,常常将这种类型的句子,如“水开了,工作完成了”看做是“无标记被动句”,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对语义考虑,而不考虑句法。准确地说,这类句式应该被称作为“作格结构”,在转换生成语法时,我们再研究作格结构,往往具有较强的优势。本文以“特征核查”作为手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英杰;;被动式与动词的及物性[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2 曾立英;杨小卫;;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3 罗先群;;英汉动词及物性认知比较分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0期
4 王全智,徐健;作格概念的延伸及其解释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5 赵霞;;作格结构及其概念框架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6期
6 曾立英;;作格研究述评[J];现代外语;2007年04期
7 秦德娟;袁毅敏;;作格分析法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邓思颖;;作格化和汉语被动句[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9 刘探宙;;一元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中国语文;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仲儒;;领属性致使句的句法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林燕;;非作格动词带宾语现象[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白鸽;施春宏;;《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格动词释义情况的考察与思考[J];辞书研究;2012年01期
4 安丰科;安胜昔;;领主属宾句的事件语义分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5 刘街生;;现代汉语中的分裂不及物性现象[J];当代语言学;2010年03期
6 成镇权;梁锦祥;;词素“化”的句法属性[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付华倩;张宁;;认知语义学对英语词汇教学的指导意义[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1期
8 刘鸿勇;彭国珍;;汉语中的“使动—被动”式领主属宾结构[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9 杨永忠;;汉语中动句和作格化[J];对外汉语研究;2007年00期
10 孙天琦;潘海华;;也谈汉语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兼论信息结构对汉语语序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天华;施格语言的形态—句法关联[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3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涛;汉语句法移位的神经语言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印;汉英致使交替现象的认知功能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8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10 韩玉国;范畴语法与汉语非连续结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芳;英汉作格动词的句法与语义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高江辉;对及物性系统的定义:以意义为中心的模式[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3 曹海红;基于信息依存语言模型的英汉被动结构对比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李丹丹;“V你的N”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孙莎莎;现代汉语新兴“被X”格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福翠;汉语被动式与处置式共现合用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程荣;英汉被动结构句法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长安;物质过程之英汉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罗政静;现代汉语被动句的用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峰峰;近代汉语非被动关系“被”字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2 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3 杨素英;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吴庚堂;“被”字的特征与转换[J];当代语言学;1999年04期
5 熊仲儒;汉语被动句句法结构分析[J];当代语言学;2003年03期
6 徐烈炯,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J];当代语言学;1998年03期
7 王惠萍;;及物性分析、作格分析与语篇理解[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曾立英;杨小卫;;从“作格”角度谈主语系统的选择[J];汉语学报;2005年04期
9 张伯江;施事宾语句的主要类型[J];汉语学习;1989年01期
10 何元建,王玲玲;论汉语使役句[J];汉语学习;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宏;一部研究现代汉语时间系统的力作——《现代汉语时点时段研究》评述[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刘川民;《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读后[J];语文研究;2000年04期
3 王世友;现代汉语单音词的范围、性质和地位[J];语言文字应用;2000年01期
4 郭彦成,洪淼;现代汉语完句成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5 陈燎宏;《现代汉语专题》中的缺憾[J];嘉兴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6 潘世松;现代汉语语体年龄阶段研究刍议[J];修辞学习;2002年06期
7 JM;;第二届《现代汉语通论》教材教法研讨会将于7月在上海举行[J];中国语文;2002年02期
8 黄启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的“提示”及其体现的原则[J];辞书研究;2003年02期
9 李绍群;近百年现代汉语修饰语研究综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向明 ,杨然;现代汉语精粹短诗点评[J];名作欣赏;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汤哲声;;中国现代汉语形成溯源[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刘现强;;现代汉语节奏研究[A];第六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3 李燕;康加深;;现代汉语形声字声符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王玉婷;;现代汉语“核心更加靠后”的基本特点及其影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白玉;;现代汉语“之前”、“以前”对比分析[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王迟迟;;现代汉语中语气词的字调问题[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1期[C];2013年
7 唐有章;;一种新的现代汉语序列法[A];语文现代化论丛(第七辑)[C];2006年
8 曹跃香;;现代汉语“V+头”中“头”的性质及语义来源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大明;;关于《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的词性标注[A];中国辞书论集1999[C];1999年
10 林华东;;现代汉语课程建设研究(提要)[A];海峡两岸辞书学研讨会暨福建省辞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亚恒;“不齿”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新增义[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罗敏 整理;对现代汉语的再认识[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3 欣骏;警惕网络语言的侵蚀[N];张掖日报;2006年
4 李代祥;网络语言的定性[N];中华读书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柯进;规范华语使用 弘扬中华文化[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小王;《现代汉语模范字典》促进规范[N];中国教育报;2001年
7 周建设 主编;现代汉语教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王琪 时爽 张义冉;现代汉语怎样筛选网络语言[N];光明日报;2006年
9 许宝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10 张巨龄;从“以来”说到“今年以来”[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欣;现代汉语责训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金福年;现代汉语颜色词运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李成军;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黄梅;现代汉语嵌偶单音词的句法分析及其理论意义[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朱斌;现代汉语“是”字句然否类型联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杜道流;现代汉语感叹句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7 钟华;现代汉语焦点表现手段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宣恒大;现代汉语隐现句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武氏河;现代汉语语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蕾;现代汉语颜色词之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09年
2 梁政;现代汉语示证范畴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周瑜;现代汉语词频与兼类的相关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4 梁永红;现代汉语特殊结构“N地V”探讨[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闫群;现代汉语复合动词论析[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6 董宪臣;现代汉语是非问句的疑问程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7年
7 马德全;论现代汉语兼语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年
8 魏建中;现代汉语“双”及“双X”结构的多角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从润;现代汉语强调方式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李莹;说“同样”及现代汉语的类同表达[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16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16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