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非真实性话语分析:关联理论视角

发布时间:2017-09-28 03:26

  本文关键词: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非真实性话语分析:关联理论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非真实性话语 关联理论 警察讯问 犯罪嫌疑人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是一种在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这一现象,研究视角包括伦理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没有将非真实性话语的分析深入到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认知层面,在语言学界也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论阐释。 警察讯问这一语言行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但大都研究讯问过程的逻辑性、心理因素、讯问原则、讯问策略和讯问技巧等,很少从语用学角度研究非真实性话语这一特殊的机构语言。 本文从关联理论出发,节选警察讯问笔录中的部分内容为语料,采用定性分析法和例证法,对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非真实性话语的运作机制、语用功能及其识别方法进行动态研究。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非真实性话语既包含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法律惩罚而编造的谎言,也包含警察面对特定的讯问对象,为维护其面子、自尊心,出于善意而形成的非真实性话语,或是警察为查明真相作为一种讯问策略而产生的非真实性话语,因此在分析过程中本文不对非真实性话语和谎言进行区分。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的非真实性话语交际包含很多环节,如说话者刻意隐瞒真实的交际意图,预设听话者的推理能力并确定二人的共享语境,向其传递与虚假交际意图对应的易于接受的明示信息;听话者将已有的语境假设与获取的新信息相互作用,寻找二者的关联性,以推断说话人的交际意图。非真实性话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其成败。同时,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恶意的非真实性话语具有趋利避害功能,善意的非真实性话语具有寒暄、维护听话者面子、鼓励听话者的语用功能。另一方面,如何识别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非真实性话语对听话人(特别是警察)至关重要。警察可以通过排查真正的交际意图、保护关键语境、扩充现有语境信息以及其他有效方式,来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谎言。 本文研究论证了关联理论对警察讯问犯罪嫌疑人过程中双方的非真实性话语具有很强的解释力。研究发现,关联理论强调听话者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即意味着话语的成功实施,这种和谐统一很难在非真实性话语这一语言现象中实现,因为在非真实性话语中,听话人若推断出说话者真实的交际意图则意味着非真实性话语的失败。研究还发现,善意的非真实性话语和目的未遂的恶意的非真实性话语对听话者具有关联性,而达到欺骗目的的恶意的非真实性话语反而没有关联性。因此,本文的研究为关联理论的应用以及公安机关研究讯问技巧和策略提供了更宽广的视野和更新颖的视角。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 关联理论 警察讯问 犯罪嫌疑人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030
【目录】:
  • Abstract2-4
  • 中文摘要4-6
  • 中文文摘6-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26
  • 1.1 Literature review13-20
  • 1.1.1 Previous studies on Du13-18
  • 1.1.2 Previous studies on police interrogation18-20
  • 1.2 Motivation of the research20-22
  • 1.3 Objectives of the research22
  • 1.4 Data collection22-23
  • 1.5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procedures23-24
  • 1.6 Framework of the thesis24-26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8
  • 2.1 Relevance Theory26-32
  • 2.1.1 Communication26-28
  • 2.1.2 RT's principle of relevance28-31
  • 2.1.3 RT's context31-32
  • 2.2 Conceptualizing Du32-35
  • 2.2.1 Definition of Du32-34
  • 2.2.2 The classification of Du34-35
  • 2.2.3 Du and lying35
  • 2.3 De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35-38
  • Chapter Three Analysis of Du on the Basis of RT38-54
  • 3.1 Paradox of intention in Du38-40
  • 3.2 Ostension and inference of Du40-47
  • 3.2.1 Ostensive and inferential model in ill-intended Du41-45
  • 3.2.2 Ostensive and inferential model in well-intended Du45-47
  • 3.3 Relevance of Du47-49
  • 3.4 Du and context49-51
  • 3.5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u51-54
  • 3.5.1 Pragmatic functions of ill-intended Du51-52
  • 3.5.2 Pragmatic functions of well-intended Du52-54
  • Chapter Four Identification of Du in the Process of Interrogation54-60
  • 4.1 By th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54-55
  • 4.2 By linguistic context55-57
  • 4.3 By other methods57-60
  • 4.3.1 Identifying Du from the side57
  • 4.3.2 Identifying Du by Du57-60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60-64
  • 5.1 Findings60-61
  • 5.2 Implications61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61-64
  • References64-68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68-70
  • Acknowledgments70-72
  • 个人简历72-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悦;;从认知语境看言语交际中谎言的生成和理解[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徐传宇;预设在侦查讯问中的运用[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本文编号:9335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335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6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