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反义同形现象的认知理据解析

发布时间:2017-09-28 14:45

  本文关键词:反义同形现象的认知理据解析


  更多相关文章: 反义同形 认知理据 语义构建


【摘要】:反义同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有其认知上的理据。笔者探讨了反义同形现象的语义构建过程及其语义结构的层级性。反义同形的语义构建是借助基于意象图式的转喻识解得以完成的。反义同形的认知语义结构包括三个层级。同现关系和演替关系各自包含一定数量的特定类型的邻近关系,后者涉及的概念关系产生反义同形语义结构中具体的转喻。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反义同形 认知理据 语义构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10YJA740100) 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1B291)
【分类号】:H03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反义同形,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指的是用同一语言形式(词或短语)表达两个相反或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很多种语言(如英、汉、法、德、拉丁语等)中都存在反义同形现象。因此,它是我们语言研究中不容忽视的语料。反义同形一方面反映了人们使用语言的真实面貌,另一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林龙;;隐喻思维与意义的不确定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2 南成玉;;韩汉英视觉器官隐喻的认知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建梁;黄和斌;;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质疑——基于反训为语料的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2 孙作东;;论音乐在电影中的叙事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3 都平;吴晓春;王清正;;外语学习者逻辑连接词使用意识的调查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包诗林;;词内语义对立的实现方式与产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5 杨志贤;论“反义同词”现象[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李仕春;艾红娟;;反训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周孟战;;反训对原型范畴理论的丰富和发展[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黄兵;;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的大学英语词汇教学[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张海华;彭伟伟;;普通高中文言文注释浅析[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09期

10 周孟战;张永发;;反训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补充[J];孝感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莉;《尔雅》同义词考论[D];浙江大学;2005年

2 安兰朋;《说文通训定声》词义引申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3 李雷东;先秦墨家语言实践及《墨子》文学意义考论[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袁光;汉语“正反一体”现象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2 刘婷婷;汉英语言中反义同形词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3 范为;汉韩视觉词汇的概念隐喻及其投射范围的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狄艳华;杨忠;;经济危机报道中概念隐喻的认知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于林龙;;融入交往范式的意向主义意义理论——从胡塞尔到哈贝马斯[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3 安军;;科学隐喻与科学哲学——访英国哲学家玛丽·海西教授[J];哲学动态;2006年09期

4 郭贵春,贺天平;科学隐喻:“超逻辑形式”的科学凝集——论科学隐喻的基本原则和表现形态[J];哲学研究;2005年07期

5 周建漳;;“私人语言”及其形上根源[J];哲学研究;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灵;;通感隐喻的认知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戴玉珊;;英汉复合词构词的隐喻类型及认知理据[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3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J];外语研究;2009年01期

4 王振顶;;现代汉语四字词语的历时来源与认知阐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白丽芳;;“名词+上/下”语义结构的对称与不对称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4期

6 刘宇红;通感现象的身体化特征[J];文史博览;2005年12期

7 汤敬安;侯民吉;;情态语义结构的隐喻内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8 张玲;陆萍;;试论图式提取方式与词汇输出质量的关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陈钦;伊凤琴;;由“山寨”一词看汉语的类词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10 谌莉文;;概念隐喻与委婉语隐喻意义构建的认知理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斌;;翻译中的语义三维[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吴颖;;颜色形容词的语义结构和“白”“红”的语义模型[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苏岚;;四种隐喻意义结构下的隐喻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4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袁野;;语篇理解及连贯的体验观——认知语言学及认知心理学的新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许小星;亢世勇;;基于标注语料库的“被”字句语义分析[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李艳;吴念阳;徐凝婷;;垂直性空间隐喻的心理基础——上-下意象图式对理解空间隐喻句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王扬;徐学平;;认知语言学与词典释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张志昌;张宇;刘挺;李生;;基于浅层语义树kernel的阅读理解答案句抽取[A];第三届全国信息检索与内容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王英姿;;汉语外来语的反汉化表现[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论语言学著作[N];中华读书报;2008年

2 李二占 苏军锋 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一部研究语言微系统的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沈锡伦;语言中的类推现象[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4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5 郭贵春;语义分析方法论的核心及其战略转向[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继娥;殷墟甲骨卜辞祭祀动词的语法结构及其语义结构[D];四川大学;2004年

2 朱彦;汉语复合词语义构词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景霓;毛南语动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杨梅;阿美语动词的语义特征及结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颜红菊;现代汉语复合词语义结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宋春阳;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8 王小海;‘义项’的解读[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年

9 江静;隐喻化中的源语概念影响[D];复旦大学;2008年

10 潘泰;现代汉语移动义动词的句法语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宾;《诗经》复合词语义结构探析[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林晓凤;“平衡”意象图式及其语义建构[D];广西民族大学;2013年

3 赵晓华;现代汉语支配式双音复合动词研究[D];广西大学;2005年

4 陈海霞;复合名词作宾语和状语的条件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丽华;“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语用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齐建涛;从“三个平面”语法理论看现代汉语受事主语句[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莉;动词结构中的“个”[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胡凤国;含事件类词语的汉语名词短语语义结构信息数据库的研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姚晓霞;《朱子语类》语气副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洁;In和Out语义转移及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364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364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9e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