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
本文关键词: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
更多相关文章: 人体动作 语义类型 词汇化 规约义 转喻 隐喻
【摘要】:汉语中有一部分由"人体动作动词+人的肢体或器官名词"构成的"V+O"型双音节人体动作词语,这些词语虽然构词形式相同,但由于词汇化程度不一,语义衍生方式不同,在表义上存在字面动作义与相关引申义的区别。语义类型呈现出多样性,有些在句法上还有着独特的表现,具有典型的类型分布特征。词典的释义也相应地体现为不同的方式。本文拟结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释义模式,对其中比较典型的几种词语的语义衍生方式及语义类型等进行考察分析。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关键词】: 人体动作 语义类型 词汇化 规约义 转喻 隐喻
【分类号】:H146;H13
【正文快照】: 1.引言1.1本文所论述的双音节动宾式人体动作词语,是指构词形式为“V+0",其中宾语为人的肢体或器官名词,动词则既可以看作是由人发出,也可以看作是由宾语发出的动作行为的词语,如“点头、摇手、眨眼、转身”等。为了行文方便,以下简称此类词语为人体动作词语。1.2从语义类型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自霞;;《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单音语素释语打头字“指”的使用[J];辞书研究;2009年01期
2 应雨田;;《现代汉语词典》某些比喻义献疑[J];辞书研究;2009年04期
3 吕波;试析《现代汉语词典》对词的理据的注释[J];辞书研究;1996年02期
4 于石;关于释义中置前的提示词[J];辞书研究;1996年02期
5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6 刘大为;比喻词汇化的四个阶段[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魏慧萍;汉语词义发展与修辞[J];汉语学习;2004年04期
8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9 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李宗江;;试析表示身体状态改变的词语的特殊功能[J];当代修辞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6 唐国平;李斐;;攀枝花专有名词的模因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7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孙娟娟;;表突显结果的“V出O来”构式考察[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9 赵彩红;;“烙饼”类同形异构复合词“潜标记”转指的认知[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10 雷冬平;胡丽珍;;再论近代汉语双音虚词的概念叠加与词形整合[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3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李斌;曲维光;陈小荷;;名词转喻的自动理解[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6 曹跃香;;现代汉语“V+子”式词的指称类别的认知解释[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方清明;现代汉语名名复合形式的认知语义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海艳;《论衡》联合式双音词语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娜;意义构建中的概念转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应雨田;比喻义及其释义[J];辞书研究;1992年04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5 严辰松;;限制性“X的”结构及其指代功能的实现[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邓凌云;简析流水句的小句间联结手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7 刘正光,刘润清;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01期
8 林书武;国外隐喻研究综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01期
9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10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克理,焦阳;日语熟语中表示人体动作的词汇[J];日语知识;2004年02期
2 王立;;汉口话表人体动作词语变异及其走向探析[J];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02期
3 崔景秋;;浅谈舞蹈审美应具备的基本知识[J];小说评论;2011年S1期
4 崔景秋;;浅谈舞蹈艺术的起源及分类[J];小说评论;2010年S1期
5 孟令刚;;浅谈舞蹈的欣赏[J];青春岁月;2010年24期
6 何银强;;浅谈如何提高幼儿舞蹈教学魅力[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7 张运娥;;浅谈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J];民族音乐;2014年03期
8 刘继兰;;舞蹈怎样欣赏与评价[J];戏剧文学;2003年12期
9 李晓红;;舞蹈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J];音乐生活;2008年05期
10 王小金;;纯动作获得舞蹈生命的基础和路向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少莉;;谈聋儿的舞蹈教学[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四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2 黄少莉;;谈聋儿的舞蹈教学[A];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3 宋启来;;不同专项运动员伸膝动作动力过程的专项特征[A];第五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4 蒋艳;;浅论舞蹈理论对舞蹈实践的指导作用[A];2014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罗逸苇;姜明;;用Vicon系统进行人体动作的运动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摘要)[C];2006年
6 秦正光;;跑动中肢体机械能确定和分配的分析[A];第四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四)[C];198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刘晓;留美博士在宁“零投资创业”[N];南京日报;2010年
2 汪娅敏(作者单位:安徽省歌舞剧院);试论舞蹈的语言[N];安徽经济报;2006年
3 周惠斌;选购服装注重六性[N];大众科技报;2004年
4 北京 艾西其;电视的手势输入操作[N];电子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鸣;基于体感网的人体动作监测识别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江焯林;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人体动作检测和识别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赵琼;基于视频和三维动作捕捉数据的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司雷;反应跟随性人体动作合成系统[D];浙江大学;2011年
2 杨靖;一种热释电红外人体动作形态传感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3 朱震文;视频数据中人体动作的分类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雄;人体动作的骨骼动画研究与初步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高丽丽;基于容积特征的人体动作检测[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6 刘X;基于整体特征的人体动作的识别[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7 柴业宏;关于田径人体动作计算机绘图软件开发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8年
8 饶勇;基于传感网络的人体动作捕获装置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9 郝岩;视频数据中人体动作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10 郑宝花;中英人体动作隐喻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379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37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