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英汉颜色词的通感隐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9 09:08

  本文关键词:英汉颜色词的通感隐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颜色词 通感 概念隐喻理论 通感隐喻


【摘要】:本论文以英汉颜色词为对象来研究其中所包含的通感隐喻。在概念隐喻这个大的理论视角下,搜集了丰富的语料并分析以尝试发现这些通感表达背后的认知机制。 颜色不仅丰富着世界,还美化着人们的语言。对颜色词汇的内涵意义研究,国内外已经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大多数研究都属于文化或社会层面的研究。颜色,本质上作为物理概念由人类的感官能力所感知。眼睛担任了对颜色刺激接收的任务,但颜色却能触发视觉以外的感官回应。当一种感知触发了多个感觉上的沟通或者挪移,这就是一种通感现象的产生,并且也会体现在语言当中。一些颜色词的构词中就体现了这种抽象的联系。而这一研究论题尚少有人触及,是很值得开拓探索的领域。通感,传统上的修辞概念,已经在心理学、神经学和语言学领域当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发展中,概念隐喻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来理解语言赋予了通感新的认识与定义:通感现象实际上是隐喻机制的操作,而其中源域与目的域均来自人类的感觉域。通感隐喻间的映射均从一种感觉到另一种感觉。 本论文从相关字典与书籍内搜集了大量的颜色词汇作为语料来源,,并对颜色词分类、定性,确定出本论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即其中带有通感现象的词汇或扩展表达。在概念隐喻这个大的理论框架下,从触觉、维度感、听觉、味觉和嗅觉方面详细分析语料例子和解读其中通感的认知机制。本论文在结语当中阐述了此项研究的三个发现:通感隐喻是一种表达和理解抽象颜色词的重要手段;维度(或时空)概念是颜色词当中生成通感隐喻的一个常规化的概念和适普性的认知域;本研究搜集的通感颜色词语料当中大部分的英汉表达都有同样的通感传递,即由相同的源域映射到颜色。例如:汉英语都会借助维度概念“深”(deep)来构成颜色词表达。 由于研究的复杂性和作者本人学术能力的限制,论文在分析与讨论中难免有不足之处。但是作者希望本论文能够给通感隐喻领域研究提供一项更好的应用研究,并且也给颜色词汇的理解表达提供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颜色词 通感 概念隐喻理论 通感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5;H315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7-8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2-16
  • 1.1 Selection of the Topic12-13
  • 1.2 The Purpos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13-14
  • 1.3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16-27
  • 2.1 Literature Review on Synaesthesia16-20
  • 2.1.1 Synaesthesia in History16-17
  • 2.1.2 Synaesthesia in Literature17-18
  • 2.1.3 Synaesthesia in Linguistics18-20
  • 2.1.4 Synaesthesia in Science20
  • 2.2 Literature Review on Color Terms20-24
  • 2.2.1 Research of Color Terms Abroad21-22
  • 2.2.2 Research of Color Terms in China22-24
  • 2.3 Literature Review on Metaphor24-27
  • 2.3.1 Metaphor in the Rhetoric Field24-25
  • 2.3.2 Metaphor in the Cognitive Field25-27
  • Chapter 3 Classification of Color Terms and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27-38
  • 3.1 Classification of Color Terms27-32
  • 3.1.1 Entitative Color Terms27-29
  • 3.1.2 Basic Color Terms29-30
  • 3.1.3 Descriptive Color Terms30-32
  • 3.2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32-38
  • 3.2.1 Introduction of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32-33
  • 3.2.2 Classification of Metaphors33-34
  • 3.2.3 Synaesthetic Metaphor34-38
  • Chapter 4 The Analysis of Specific Corpus38-58
  • 4.1 Color Triggering the Sense of Touch39-44
  • 4.1.1 Weight Mapped to Color39-42
  • 4.1.2 Softness Mapped to Color42-43
  • 4.1.3 Temperature Mapped to Color43-44
  • 4.2 Color Triggering the Sense of Space44-51
  • 4.2.1 One-dimensional Space Mapped to Color45-47
  • 4.2.2 Two-dimensional Space Mapped to Color47-49
  • 4.2.3 Three-dimensional Space Mapped to Color49-51
  • 4.3 The Fourth Dimension Mapped to Color51-52
  • 4.4 Color Triggering the Sense of Hearing52-55
  • 4.5 Color Triggering the Senses of Taste and Smell55-58
  • Chapter 5 Conclusion58-62
  • 5.1 Findings58-60
  • 5.2 Limitations60
  • 5.3 Suggestions60-62
  • Bibliography62-66
  • Appendix66-67
  • Publications during the Postgraduate Program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毅;简论通感生成机制中的几个因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刘珍;“通感”的认知性立体透视[J];宜春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唐桂兰,张清香;论通感的创造性本质[J];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4 范肖丹;通感类别及本质刍议[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5 谭娅;;通感之美 想象驰骋[J];当代经理人;2006年01期

6 赵亚莉;;通感——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J];职业圈;2007年10期

7 彭玉康;;通感研究回望[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8 魏微;;通感的个人理解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启发[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8年08期

9 田之章;;“通感”及其在写作中的运用[J];军事记者;2008年09期

10 高志明;;通感本质探源与纷争[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许峰;刘心全;;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周楠;;通感:中英文功能与特点的比较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 王强;通感与中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2 何卫平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共通感:解释学与人文主义传统的结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文爽;“通感时代”:从环保出发的艺术设计[N];中国文化报;2013年

4 李梦莉;通感修辞的美学阐释[N];文艺报;2011年

5 山东省北镇中学 付志强;将通感艺术引入美术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吴华敏;大荒·通感·诗学[N];光明日报;2011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谭娜 万家欢 本报记者 于彤;达·芬奇用科学精神探索灵魂位置[N];北京科技报;2006年

8 鬼今;武侠:梦境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年

9 卢春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康德为何关注共通感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亚根 (黎族);在意象中追求诗的韵味[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宇弘;英汉语通感认知模式对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河成;审美共通感的现代政治哲学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季钰;通感的多角度立体化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刘臻;英汉通感现象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朱晶;论通感式隐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谭娅;论通感的内涵及其在审美活动中的价值[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伟华;汉语通感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栾鸥;通感的认知阐释[D];黑龙江大学;2008年

7 连晶晶;通感隐喻的认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黄伟华;汉语通感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9 徐莹莹;论通感辞格产生的基础及类型[D];长春理工大学;2007年

10 马千;唐宋文学作品中关于“声”的通感浅析[D];山东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411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411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d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