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关键词:语境对隐喻理解影响研究文献的可视化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语境 信息可视化 CiteSpace II 引文分析
【摘要】:探索"语境"在隐喻理解中的作用是隐喻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为了对数目庞大的隐喻文献进行深入、全面的梳理,以便更加直观地判断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影响,本研究借助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II对全球范围内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引文分析,结果表明:对隐喻加工模式及其脑机制的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已构成当前热点;利用心理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完善研究范式、深化研究内容已成为该领域的前沿。国内关于隐喻与语境因素的研究在发展的同时,也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隐喻 语境 信息可视化 CiteSpace II 引文分析
【基金】:2013年中央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英汉双语者习语理解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DUT13RW303)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30;H05
【正文快照】: 1.引言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已被广泛接受,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加工机制、加工顺序、影响加工的因素等方面。尽管加工顺序,加工机制在隐喻的理解过程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但不少学者(Gibbs 1984;GildeaGlucksberg 1983;Glucksberg 1982;Kemper 1989;Inhoff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红;;论语境对隐喻的影响——语境下的隐喻表达与理解[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2 胡姝昀;;隐喻作为语用策略的顺应理论模式研究[J];语文研究;2011年01期
3 曾红霞;;隐喻在致使句的扩展中的作用[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4 李诗平;隐喻的结构类型与认知功能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01期
5 孙志农;仇旭;;当代隐喻研究的两种路径[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王金凤;;诠释学视域中的隐喻[J];求索;2009年04期
7 孙芳琴;;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隐喻联想[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3期
8 刘芳;;隐喻研究观点综述[J];考试周刊;2010年02期
9 朱全国;;亚里士多德的隐喻观分析[J];前沿;2010年10期
10 王霜梅;;隐喻研究发展轨迹探微[J];文教资料;2010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增安;;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西方隐喻研究管窥[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2 杨成虎;;喻体的事件性[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彭静;;语境,牵制和影响语义的一个重要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于云玲;杨一博;;哲学视角中的隐喻——从修辞隐喻到认知隐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5 郦帅;;A New Term in Communication——A Survey of the Chinese Polite Phrase‘bu hao yi si’(不好意思)[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6 彭懿;;《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新论[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刘先宽;孙若红;;网络交流语的隐喻研究[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8 许钟宁;;网络语言变异的语言文化解析[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庄丽媚;;当代语言哲学的隐喻研究及其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戴卫平;高艳红;;垂直方位词“上/下”“UP/DOWN”隐喻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李淑清;隐喻的修辞和认知功能分析[N];山西党校报;2011年
2 谭学纯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修辞学:“交叉学科”抑或“跨学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伟林;隐性评价与显性评价:语篇功能的评价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徐慈华;选择与适应[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扬锦;汉语词汇隐喻的认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李海辉;电视访谈中话语缓和的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6 涂涛;汉字字源语境多媒体再现之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松鹤;隐喻的多维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10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娟;塞尔隐喻理论探析[D];西南大学;2008年
2 伯松;论语境对隐喻理解的动态影响[D];吉林大学;2008年
3 杨兴功;“没有”比较句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4 周广军;禁忌语应用适当性的动态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琛;语境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7年
6 雷珍容;语言礼貌的语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洋;对隐喻本质的重新思考[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8 徐静;真实语境中预设的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彭静;诗歌隐喻的功能性解读及其认知理据[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10 张蓉;语境层级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14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41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