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入声研究
本文关键词: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入声研究
【摘要】:在现代汉语方言中,入声在各地的存在状态及演变进程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和复杂性,因此,李荣先生将入声作为汉语方言分区的最重要标准。将江淮官话与其他官话区分开的最重要标准是入声的有无,而连云港地区的江淮官话正是处在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过渡地带,入声的过渡性在东海县境内体现得尤为明显,所以江淮官话和中原官话的分界线就在东海县境内。本文主要采用数据统计法和比较法从入声调、入声韵的角度分析探讨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入声渐进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从各调查点舒化入声字的共时分布状态来分析入声字舒化的规律及趋势。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的入声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论声母清浊,也不分阴阳,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并存。但入声调的调值在全区范围内是不一致的,灌南的入声调是个略有升感的短调,记作[4],有喉塞尾[?];灌云县(不包括沂北乡)、连云港市区、东海县的部分乡镇(曲阳、安峰、房山、平明、白塔、岗埠农场、张湾)的今入声调与阳平调相近,也是升调,但时值较短,记作[24],没有喉塞尾[?];东海县内过渡地带的入声则是高短调,记作[5],带有喉塞尾[?]。越接近中原官话,舒化入声字的数量越多,甚至在东海县的石湖乡大娄村,舒化比例达到了97.07%。入声韵在全区范围内情况复杂,按照入声韵的数量和主要元音的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灌南型、灌云型、次过渡地带型、过渡地带型。从整体而言,这四种类型的入声韵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但是入声过渡地带的入声韵则存在着饶有趣味的语言逆反现象,体现为形式的增加、内容的减少。舒化入声字的声调分派规律在全区范围内也存在着差异,在过渡地带体现出接近中原官话的特点,除了过渡地带,连云港江淮官话中的其他地区的舒化规律体现出典型江淮官话的特征。根据今入声字的声调、入声韵,我们将连云港地区的江淮官话分为灌南片、灌云片、次过渡地带片、过渡地带片。
【关键词】:连云港 江淮官话 入声 过渡 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72.4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1 绪论15-29
- 1.1 地理概况和历史沿革15-18
- 1.1.1 地理概况15
- 1.1.2 历史沿革及行政建置15-17
- 1.1.3 人文背景17-18
- 1.2 选题的依据、研究意义18-20
- 1.3 研究现状20-23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及对方言调查的说明23-27
- 1.4.1 研究思路23
- 1.4.2 研究方法23-24
- 1.4.3 对方言调查的说明24-27
- 1.5 音标及各种符号的使用说明27-29
- 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语音概述29-55
- 2.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内各县(区)的音系29-35
- 2.1.1 连云港市区方言音系29-30
- 2.1.2 东海县方言音系30-32
- 2.1.3 灌云县方言音系32-34
- 2.1.4 灌南县方言音系34-35
- 2.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内各县(区)的声韵调配合表35-39
- 2.2.1 连云港市区方言声韵调配合表35-36
- 2.2.2 东海方言声韵调配合表36-37
- 2.2.3 灌云方言声韵调配合表37-38
- 2.2.4 灌南方言声韵调配合表38-39
- 2.3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内各县(区)的语言特点39-55
- 2.3.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声母特点39-45
- 2.3.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韵母特点45-53
- 2.3.3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声调特点53-55
- 3 中古入声字在今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的声调55-69
- 3.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今入声字声调55-58
- 3.1.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今入声字的单字调55-56
- 3.1.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今入声字的连读变调56-58
- 3.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今完全舒化入声字的声调58-69
- 3.2.1 今完全舒化入声字在全区范围内的共时分布58-64
- 3.2.2 今完全舒化入声字声调分派规律共时比较64-69
- 4 中古入声字在今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的韵母69-143
- 4.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今入声字韵母的共时研究69-111
- 4.1.1 灌南型入声韵71-75
- 4.1.2 灌云型入声韵75-78
- 4.1.3 次过渡地带型入声韵78-99
- 4.1.4 过渡地带型入声韵99-111
- 4.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中今完全舒化入声字的韵母111-143
- 4.2.1 今完全舒化入声字韵母的共时研究111-125
- 4.2.2 今完全舒化入声字的韵母与中古入声韵的历时比较125-143
- 5 结语143-149
- 5.1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的方言内部分区143-144
- 5.2 连云港地区江淮官话入声的发展趋势144-145
- 5.2.1 入声的演变方式144-145
- 5.2.2 入声的演变趋势145
- 5.3 入声舒化及将来可能消失的原因145-147
- 5.4 本文的主要工作147-149
- 参考文献149-153
- 附录一:调查表153-159
- 附录二:发音合作人情况一览表159-162
- 附录三:各调查点音系162-230
- 附录四:各调查点舒化入声字统计230-265
- 附录五:完全舒化入声字的今读声调统计265-276
- 作者简历276-278
- 学位论文数据集27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莉芹;范雨静;;新浦方言词汇散论[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2 苏晓青;;江苏东北部多方言交界地区入声的演变类型[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顾劲松;;苏北江淮官话古阴声韵字收m尾现象考察[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4 李士军;;江苏省海灌方言中的从他亲属称谓研究[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5 石绍浪;;汉语方言边音韵尾的两个来源[J];语言科学;2010年06期
6 宫钦第;;从《十七史蒙求》用韵看北宋江淮方音[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王萍;;连云港方言俗语与文化[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王萍;;连云港方言语音研究[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冯蕊;;方言与曲调——江苏方言对江苏民歌的影响[J];黄河之声;2008年24期
10 谢关娣;;东海方言浅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俐李;;江淮方言入声时长变异实验研究[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存雨;江苏江淮官话音韵演变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2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王海燕;江苏省北部中原官话和江淮官话的分界再论[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姜莉;连云港市新浦方言语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宋益丹;南京方言声调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荀海燕;江苏方言音韵个案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418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41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