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乔姆斯基对笛卡尔理性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赋予语言学可形式化的科学外观,改变了语言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和地位。乔姆斯基也是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家,他的哲学观代表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自然科学领域盛行的理性主义,其合理内核就是生成语法研究的先天语言能力的哲学基础。转换生成语法旨在用形式化的研究方法研究语言,揭示人类共有的普遍语法能力。乔姆斯基在继承笛卡尔的理性主义的同时又对其作出了进一步发展,主张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揭开人类语言的奥秘。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经济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乔姆斯基 转换生成语法 理性主义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语被动句的生成研究”(11YBA193)
【分类号】:H04
【正文快照】: 乔姆斯基被喻为“语言学界的爱因斯坦”,他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赋予语言学形式化的科学外观,第一次真正确立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的性质,生成语法强大的解释力也使得语言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美国的热门学科。乔姆斯基也因此成为继索绪尔、雅可布逊之后语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海铭,程金生;乔姆斯基语言观的哲学分析[J];江海学刊;1999年03期
2 程芳;;乔姆斯基语言学哲学思想解读[J];现代外语;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红;;本地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安徽对外汉语教学[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张传彪;傅绍清;;从“假相等值”看词典的“双刃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大强;;转换生成语法与汉语歧义句的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4 张维;;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之“假”[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5 毛莎莎;;浅析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张娜;;西方语言学词汇研究简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7 廖洁;;试论转换生成语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8 赵志军;;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和文化的自觉——论王蒙的语言观[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邹冬心;阿拉伯报纸新闻标题的功能文体分析[J];阿拉伯世界;2005年04期
10 毛平;;再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像似性——以英语方位词“UP/DOWN”和汉语方位词“上/下”为例[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晓春;;《清语易言》的语言学价值[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张玉军;;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在综合英语教学中的应用[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3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易静;;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分析阅读理解错误[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徐琴;;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及翻译对策[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相印;;论三一语言学的人文主义语言观——兼评王希杰的修辞观[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7 彭文钊;;语言世界图景的知识系统:结构与生成[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张洪芹;麻保金;;英语写作教学中“心理模型”的建构[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学广;;从语际翻译看文学语言的特性——也谈诗的可译与不可译[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姜燕;汉语口语美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栗志刚;民族认同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才刚;数字化生存与文学语言的流变[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朴顺姬;现代韩国语被动表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珍容;范文仿写法与句子训练法的效果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陆晓燕;修辞学视阈下英汉声韵和押韵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唐金莲;论可译性的哲学理据[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宁;语言文化学框架下民族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6 蒋鑫;马克思、恩格斯语言观与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新榜;高中诗意写作教学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文军;系统功能关照下的美国国情咨文语篇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冯坤;交际教学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贾菲;大学英语写作中词块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行德;;语法的心理现实性[J];国外语言学;1992年03期
2 徐烈炯;;Chomsky的心智主义语言观[J];国外语言学;1993年01期
3 宁春岩;简述美国当代理论语言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4 贺川生;乔姆斯基语言天赋思想的皮尔士哲学根源:溯因逻辑[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5 周晓岩;论Chomsky语言学理论的哲学基础[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4期
6 杨秀珍;普遍语法真的存在吗?——兼论柏拉图的形相学说[J];国外外语教学;2004年02期
7 杨秀珍;浅议乔姆斯基的语言知识先天论——也谈语言知识由何而来[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8 徐烈炯;生成语法三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04期
9 韩景泉!410075;乔姆斯基的形式主义语言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10 宁春!岩410081长沙;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珍;;论乔姆斯基语言论[J];世纪桥;2008年20期
2 易立新;;语言问题的哲学探索——评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思想[J];外语学刊;2010年04期
3 苗丽丽;;转换生成语法的产生与发展概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4 邓忍;;转换生成语法实践功能的哲学观考察[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5 谢芳;彭柳;;结构主义语法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几点比较[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2期
6 李文龙;万晓卉;;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理论回顾[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年03期
7 郭皓;;评介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文教资料;2010年29期
8 徐冬梅;;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J];科技资讯;2006年06期
9 钮西来;王晗;;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起源和发展[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王菁;;浅述乔姆斯基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理论及其贡献[J];成功(教育);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兴华;童剑平;;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与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omskyan Transformal Linguistics and Hallidayean Functional Linguistics[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高永欣;;西方语法流派和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创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4 朱少红;;发展中的王希杰的语言观[A];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暨王希杰和三一语言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刘小涛;;学习理论论证与模块性假定——乔姆斯基的二难[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郑定欧;;方法论的呼唤[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7 汪永勤;;分歧中的互补:三种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学说及其比较[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石毓智;;构式语法的进步与局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林允清;;哈里斯的“发现程序”作为人类的“普遍语法”[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朱志方;代天善;;普遍语法的几个问题[A];第二届分析哲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昊 实习生 廖灵艳;“最具影响力”大师乔姆斯基首度访华[N];北京日报;2010年
2 记者 沙岩;乔姆斯基北语探讨生成语言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刘茜;美国学者解析“刺激匮乏”论[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胡壮麟;力争与世界同步的中国语言学[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吴明华;认知语言学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记者 周舒 实习记者 王菲宇;横跨语言学与国际政治的少数派[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7 记者 潘治;人脑存在“普遍语法”[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8 赵世开;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回顾和展望[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李开 澳门科技大学通识教育部;语言学方法与方法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10 吴福祥整理;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语言学篇)[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朋志;理性主义的复兴[D];浙江大学;2012年
2 封一函;结构与解构:从乔姆斯基到韦努蒂[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智义;合并与移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彭艳;短语结构语法与依存语法的心理现实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范连义;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视角下的语言学习[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骆传伟;专名的涵义与指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彭家法;附加语的句法位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杜世洪;脉辨[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晓俊;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的隐喻认知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10 李香玲;汉语兼语式的语义重合与话语功能的认知语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凌燕;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与政治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丹;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心理现实性的实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李恩福;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发展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孙爱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与语言习得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雪娇;从描写到解释[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赵阳;乔姆斯基语言观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刘艳;普遍语法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可用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阿依夏木古丽·艾麦提;现代维吾尔语语境学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09年
9 陈晓琴;语域理论在翻译中的运用[D];广西大学;2005年
10 范毅强;从普遍语法到语言模块[D];中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418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4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