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形为喻体的一类转喻现象
本文关键词:以语形为喻体的一类转喻现象
【摘要】:语言形式可以作为概念转喻的喻体,一个语言形式可以基于自身在与语言形式有关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中的邻接关系而代指其他语言形式、言语行为甚至言语事件中的其他参与者,进而间接指称和描述事物、行为和命题。这种转喻本质上是一种对象语言转喻,在构成原则上仍然遵循喻体选择的显著性要求。语形转喻可以统一解释一部分传统上认为是转类、缩略、数括、藏词、用典、拈连等修辞手法的语言现象,也可解释其他一些更复杂的语言现象。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
【关键词】: 对象语言 形式 邻接性 转喻
【基金】:浙江省哲社规划“之江青年”课题(编号:11ZJQN087YB)资助
【分类号】:H15
【正文快照】: 一一些特殊“活用”现象与它们的共性某个语言单位如果不在它通常的句法位置上使用,可能被认为是“活用”或“功能游移”,如“假装特学问”“还权威着呢”“这够你脏半年了”等中的“学问、权威、脏”,它们的活用基础一般与词语自身概念的认知转换有关。(参看张伯江19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2 董成如;转喻的认知解释[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王爱华;;论明达语言性及明达语言维度观——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一)[J];外语学刊;2006年03期
4 储泽祥,刘街生;“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1997年06期
5 张伯江;;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中国语文;1994年05期
6 刘丹青;;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J];中国语文;2009年01期
7 吴安其;;意义的感知和语法的形式[J];语言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裴蓓;;专名隐喻、转喻性质辨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2 肖薇;夏竞成;;语用视角下的认知转喻和语篇连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熊仲儒;动结式的致事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陈全静;;数词的紧邻连用与“一再”、“再三”的副词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周巧云;;联合四字熟语的句法功能[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6期
7 黄宇红;;再析“非常”的词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黄爱妮;;关于“来着”的几点语用认知上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9 丁伦才;;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的隐喻与转喻现象描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董瑶;;浅析“副词+名词”的语义限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华文;;试论英汉双语词典的认知模式[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谭景春;;关于由名词转变成的形容词的释义问题[A];中国辞书论集2000[C];2000年
3 姜向荣;;小说语言形象变异与语境适应[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4 张颖;;程度副词“很”与“非常”[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5 付继伟;;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状况的考察与分析[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6 吴立红;;名词形化的语义基础[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7 郭龙生;;语言潜、显理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8 于广元;;借代的认知解释研究[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郝敏;;现代汉语“不+NP”结构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宋春阳;陆汝占;方向红;;基于类义抽象的汉语复合词义的求解模式探索[A];语言计算与基于内容的文本处理——全国第七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韩巍峰;主题与主题标记结构的语序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曹芳宇;唐五代量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阮氏黎心;汉越人体名词隐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瑾;现代汉语认知称谓词的隐喻及转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彩利;“N的V”的构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刘君章;现代汉语“V单+N”结构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谷全;“看”与“look”的语法化对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魏春妮;“一样”结构的语义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龚晶晶;“比N还N”格式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郝敏;现代汉语广义领主属宾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名_1+的+名_2”结构中心名词省略的语义规则[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1期
2 朱德熙;;自指和转指——汉语名词化标记“的、者、所、之”的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J];方言;1983年01期
3 刘丹青;“唯补词”初探[J];汉语学习;1994年03期
4 李子荣;逻辑元语言问题[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6 沈家煊;;形容词句法功能的标记模式[J];中国语文;1997年04期
7 沈家煊;;跟副词“还”有关的两个句式[J];中国语文;2001年06期
8 江蓝生;;概念叠加与构式整合——肯定否定不对称的解释[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9 竟成;现代汉语里的名作动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1期
10 蔡镜浩;关于名词活用作动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朝辉;;多元模式下的认知转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董秀芳;“不”与所修饰的中心词的粘合现象[J];当代语言学;2003年01期
3 张权,张立新;论图式推论的转喻理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4 崔玉珍;非受事宾语的产生机制及其语法化过程[J];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05期
5 朱炜,徐晓梅;通感现象的认知性透视[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8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9 朱炜;;“响亮”的转喻性解释[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11期
10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燕玲;;泉州方言重叠式的构成形式(未完稿)[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爱华;;论明达语言性及明达语言纬度观——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一)[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华杰;关于“科学元勘”之“元”字[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王爱华;明达语言维度观及其哲学关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7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亓文香;汉语典故词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叠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阮氏秋荷;现代汉语同位短语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7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9528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52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