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
本文关键词:经历“过2”与可重复性
【摘要】:"经历"的基本意义是某种类型的事件在某个时点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至少发生一次,并且这一事件是可重复的。后者也可解释为,句子必须关心一个动作或状态的类,而不是单个、特殊的动作或状态。汉语"过2"是"经历"中一个特殊的子项,因为在它的用例中,一个事件的可重复性是由它的"变化"和"数"的性质决定的。汉语"过2"的语法化程度相当深,所以有许多被认为是有经历意义的用例,实际上只有汉语才有此用法。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关键词】: 经历 过 可重复性 变化 数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课题“基于一阶谓词逻辑和时间逻辑的现代汉语文本蕴涵识别机制研究”(批准号:2010BYY002)的一部分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汉语助词“过”一般分为“过1”(黏附在核心谓词之后,表示事件完成或终结)和“过2”(表示经历意义)两个义项。在文献中,又被称作“过a—过b、完毕意义‘过’—经验意义‘过’、完成体‘过’—经历体‘过’、动相补语‘过’—体标记‘过’、特指意义‘过’—不定指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令达;;动态助词“过”和动词的类[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2 孔令达;;“动词性短语+动态助词‘过’”的考察[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3 孔令达;;“VP+过”的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4 伍和忠;荔浦方言的“着”[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何婷婷;;“过”与“一般不能带‘过’”动词的搭配[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竟成;谈谈“了”和“过”[J];汉语学习;1985年04期
7 房玉清;动态助词“了”“着”“过”的语义特征及其用法比较[J];汉语学习;1992年01期
8 王惠;“把”字句中的“了/着/过”[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9 陈振宇;刘承峰;;“不是……就/便是”与“语用数”[J];世界汉语教学;2006年04期
10 伍和忠;;汉语和汉藏语系其他语言“经验体”的标记[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妍;汉语完成体“过”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霞;曹晓宏;;现代汉语“了”、“着”、“过”的相关研究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史秀菊;;晋语盂县方言的时制系统[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肖静;王惠莲;;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了”的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1期
4 汪小玲;;怀宁方言的动词词尾“着”[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覃凤余;张婷;;邕宁福建村官话的“着”[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6 贺卫国;;试论“VV着”格式的产生机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李线宜;;现代汉语中“着呢”的语法化路径探析[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刘瑾;;近十年国内语言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的进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项菊;;湖北英山方言“在”的用法及相关问题[J];方言;2012年03期
10 曾妍;;日语表示完成体的“タ”的翻译问题——以《挪威的森林》中的“タ”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蕾;;安徽泾县方言中一种特殊的单音节动词重叠[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陈振宇;陈振宁;;怎样计算现代汉语句子的时间信息[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元莲仙;汉韩语言对比研究及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王媛;事件分解和持续性语义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5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6 周洪学;湖南安仁方言语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凡;现代汉语结果体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锦姬;现代汉语补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9 延俊荣;给予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10 尚新;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汉语“A+过+O”结构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寇金凤;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3 武晓琴;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表已然义“是……的”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平;苍溪方言体貌范畴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5 陈春燕;对外汉语教学助词“了”的选项与排序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张雅文;初级阶段留学生动态助词“过”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建议[D];暨南大学;2011年
7 赖帆;时间副词“正”、“在”、“正在”与“着”共现与替换条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海霞;欧美留学生汉语持续体标记“着”的运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德铭;印度尼西亚学生学习汉语时态助词“着、了、过”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毕燕娟;“着(·zhe)”的意义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有斌;“不是A,就是B”句表述对象的数量及作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2 卢英顺;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3 曹小云;王梵志诗语法成分初探[J];安徽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3期
4 王丽欣;现代汉语助词“了、着、过”与俄语动词体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2年06期
5 苏叔阳;《故土》闲聊篇[J];当代文坛;1984年07期
6 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年02期
7 MariBromanOlsen,陈前瑞;《词汇体与语法体的语义和语用模式》评介[J];当代语言学;2001年03期
8 张谊生;略论时制助词“来着”——兼论“来着~1”与“的~2”以及“来着~2”的区别[J];大理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9 钱文彩;汉德语言对比(五)汉德语动词时体系统对比花絮[J];德语学习;1995年05期
10 梁玉璋;福州方言的“其”和“过”[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前瑞;汉语体貌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林新年;《祖堂集》动态助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薛晶晶;现代汉语动态助词“了”“着”“过”的对韩教学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家云;论比喻的喻体变化[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4期
2 张庆元;《说文解字》字本义错误举隅[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3 何春环;从《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看语音的发展变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余桂林;言语环境中的词义[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5 陈弦章;网络信息时代语文教育的变化与拓展──语文素质教育论之二[J];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02期
6 李荣章;浅谈语言的变化[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王麦巧;部首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8 杨松柠,刘春玲;浅议汉语称谓的变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J];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9 杨建军;;《红楼梦》中的词汇变化[J];衡水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启群;;汉、土家语的接触对土家语的影响——龙山靛房土家语音系变化之分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刁力人;;数的概念——语义、语法及语用[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天星;;借代的词汇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凤梅;《老乞大》四种版本词汇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守艳;《列子》心理动词语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锐;《颜氏家训》联合式复合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3 苏米雅;关于鄂尔多斯土语的汉语借词[D];内蒙古大学;2009年
4 李富良;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5 刘伟;广州市路街命名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暨南大学;2007年
6 周旭阳;汉语广告语言中的性别身份建构[D];湘潭大学;2007年
7 韩旭;现代汉语“有VP”句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许恺恺;“很多”、“很少”的对称性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妍;汉语完成体“过”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王英;汉语‘都’的句法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658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6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