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汉语言论文 >

汉语维度形容词“粗”语义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3:13

  本文关键词:汉语维度形容词“粗”语义系统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维度形容词 “粗” 语义系统


【摘要】:"粗"的语义特征为:最小的维度、依附性、隐含重量义或力量义,这些语义特征作为始源域投射到相关的目标域产生了各种隐喻义,空间义和隐喻义之间以及各隐喻义之间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维度形容词 “粗” 语义系统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740113)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湘哲社领[2011]12号)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目前,汉语学界只有任永军(2000)对“粗”的语义系统(空间义和隐喻义)进行了初步的研究[1]18-24,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关于“粗”语义研究的相关报道。空间义方面,任永军只是分析了“粗、细”和“长、短”的依存关系,并没有研究“粗”本身的语义及语义特征,也没有真正触及到“粗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任永军;现代汉语空间维度词语义分析[D];延边大学;200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伍莹;;现代汉语空间形容词“宽、窄”面积义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03期

2 伍莹;;汉语维度形容词“大、小”语义系统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3 伍莹;;汉语维度形容词“深、浅”语义特征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4 沈贤淑;汉、朝空间维度词的隐喻义对比[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赵雅青;;“高/深+N”与“N+高/深”组配的语义解读选择[J];语文学刊;2012年01期

6 张志军;孙敏庆;;俄汉语“高/低(矮)”空间维度隐喻认知对比分析[J];中国俄语教学;2012年01期

7 李英姬;张慧贞;;韩·汉空间形容词“远/近(■/■)”的隐喻认知对比[J];中国证券期货;2012年07期

8 伍莹;;汉语空间形容词“宽”语义系统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3年01期

9 伍莹;;汉语维度形容词“宽”的语义分析[J];语文学刊;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牟云峰;;感觉类形容词的词义演变——从自身感觉到认知世界[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允敬;现代汉语单音节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闵子;韩汉空间维度词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海燕;汉韩空间维度词“高/低(矮)”和“(?)”的对比分析[D];延边大学;2011年

3 张小妹;英汉空间维度词隐喻的对比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曾宪华;汉语空间方位隐喻及其在英语中的相应表达形式[D];延边大学;2003年

5 田美花;汉韩空间维度词“大/小”的语义对比[D];延边大学;2006年

6 王涛;浅探汉语有向动词的方向范畴[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希全;“数+形+量”格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彬杉;韩中空间形容词‘(?)’和‘深/浅’的语义对比[D];延边大学;2012年

9 沈莹;空间形容词“高”的语义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赵雅青;“高/深+N”的组配及语义对接的管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石毓智;《女人,火,危险事物——范畴揭示了思维的什么奥秘》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5年02期

3 沈家煊;转指和转喻[J];当代语言学;1999年01期

4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03期

5 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4期

6 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02期

7 李冬;汉英词语理据比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年06期

8 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的理论问题(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年05期

9 刘宁生;;汉语怎样表达物体的空间关系[J];中国语文;1994年03期

10 宋玉柱;;“大”的区别词用法[J];中国语文;1994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亚林;Fuzzy命题逻辑系统的语义分层方案[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0年04期

2 胡建次,王金根;“趣”的涵义辨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3 王洪涌;;商业词“贾”的语义发展演变[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钱宗武;朱九香;;论《尔雅·释天》的义类系统及其认知特征[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李凤兰;;《尔雅》语义系统研究述评[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6 夏侯轩;谭红;;《齐民要术》单音节动词同义词所构建的语义系统[J];钦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杨刚;;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TOT现象”[J];思想战线;2009年S2期

8 武群;;孔颖达对词义辨析的研究——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J];兰州学刊;2010年03期

9 张蔚;;羌族云云鞋装饰艺术的符号语义解析[J];装饰;2010年06期

10 彭慧;;试论《广雅疏证》在汉语语义研究中的重要理论价值[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殿义;;汉语词汇语义系统结构——语义图方法的初步探索[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晗蕾;;语言研究的新视域:零度和偏离[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晗蕾;;中西零度偏离理论比较研究[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续辑——暨王希杰修辞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邵爱惠;毕彦超;韩在柱;林楠;;词类信息表征的语法机制:来自一例动词特异性损伤个案的证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艳;施春宏;;外来词语义的汉语化机制及相关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勇卫;;简析酒语词语义的生成和修辞认知[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董晓玲;莫雷;;语义-题元角色违背在中文条件下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卢斯梅;林泳海;;少数民族双语者心理词典的Stroop效应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张联荣;;重温《语言论》关于语义研究的几个观点(提要)[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10 陈群秀;;现代汉语名词槽关系系统中槽类型的研究和设计[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葆嘉:语言科技新思维的倡导者[N];大众科技报;2008年

2 刘纪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视点[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刘纪鹏;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视角[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4 上海 高燕;和谁在一起?[N];社会科学报;2002年

5 贾洪伟 北京外国语大学;新时期中国语义学:视阈拓宽 任务艰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涌;先秦两汉商业词汇—语义系统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彭利贞;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吴春相;现代汉语时量范畴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宏丽;明清敬谦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赵亮;空间词汇系统的认知语义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6 俞咏梅;现代语言哲学视域中的汉语语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周静;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力;语篇类型的及物性制约[D];厦门大学;2003年

9 李金兰;现代汉语身体动词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崔艳嫣;中国英语专业学生词汇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娟姣;“中国英语”语义系统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袁园;“有”字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文春梅;从功能文体学视角重读丁尼生的三首诗歌[D];贵州师范大学;2008年

4 杨亮;功能视角下标点符号的语法及语义[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丁瑶;大学英语词汇习得中心理词汇的渐进[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邱秋江;汉语Broca失语症患者词汇形音义加工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7 周鹏;汉语双重量化句辖域解读的实验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8 徐玲玲;西班牙语一词多义中的语义省略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肖峰;义素分析[D];湘潭大学;2007年

10 茄学萍;汉语阅读障碍的认知神经心理学机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708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708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32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