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语音风格手段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3:31
本文关键词:唐代边塞诗语音风格手段研究
【摘要】:语言学界通常说的语言风格,实为言语风格,简称风格。风格是人们运用语言的产物,是在主客观因素制导下运用语言表达手段的诸特点综合表现出来的气氛与格调。语言风格的形成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一般称之为风格手段,风格手段是体现风格的外部标志。各风格手段中,语音风格手段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包括同韵呼应,平仄调配,音节配合,节奏,双声叠韵、叠音等内容。通过对语音风格手段的综合分析,可以概括研究对象语言风格的基本特征。文章以唐代边塞诗语音手段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唐代边塞诗用韵,节奏和双声叠韵、叠音三种语音风格手段的考察梳理,探求各个主题中不同语音手段表现出的的具体效果,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唐代边塞诗语音面貌所表现的整体语言风格,以期为唐代边塞诗语言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文章分三部分论述,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介绍选题缘由、研究范围、研究概况、意义、方法、文章的创新之处和语料来源。 第二章唐代边塞诗的语音风格手段。主要表现为:一、唐代边塞诗的用韵研究,在同韵呼应方面,战争类,风土人情类边塞诗呈现出细微柔和级为主的语音面貌;征人思乡、闺怨类边塞诗中,洪亮级与细微柔和级比重相同;其它类边塞诗中,以洪亮级为主。在韵式方面,唐代边塞诗整体以偶行韵为主,兼有转韵和随韵。二、唐代边塞诗的节奏研究,分为句内节奏与句外节奏两部分;句内节奏以2/3节奏和4/3节奏为主,句外节奏以全诗采用相同的音顿节奏为主要表现形式。三、唐代边塞诗的双声叠韵、叠音研究。唐代边塞诗的双声以喉牙音、舌音为主,齿音、唇音为辅;叠韵中,洪亮级比重较大;叠音中,细微柔和级在数量上要多于洪亮级。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唐代边塞诗整体语音面貌的梳理分析,为整体语言风格的概括提供论据。 第三章唐代边塞诗的语言风格。概括了唐代边塞诗语音风格手段的作用,对用韵,节奏和双声叠韵、叠音所表现出的语言风格分别进行了描述。用韵,,节奏和双声叠韵、叠音这三种语音风格手段使唐代边塞诗在语言上整体呈现出豪放与柔婉,简约与繁丰,典雅与通俗,朴实与藻丽,含蓄等风格并存的效果。 结语对前三章内容进行综述,概括论述了唐代边塞诗各语音风格手段及其表现的语言风格效果。
【关键词】:唐代 边塞诗 语音风格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11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1. 引言7-15
- 1.1 选题缘由7
- 1.2 研究范围7-8
- 1.2.1 对“边塞诗”的界定7-8
- 1.2.2 对研究对象的说明8
- 1.2.3 对“语音风格手段”的定位8
- 1.3 研究概况8-12
- 1.3.1 语言风格手段研究现状8-9
- 1.3.2 唐代边塞诗研究概况9-10
- 1.3.3 唐代边塞诗语言研究概况10-12
- 1.3.4 研究概况小结12
- 1.4 研究意义12-13
- 1.5 研究方法13
- 1.5.1 统计法13
- 1.5.2 分析法13
- 1.5.3 归纳法13
- 1.6 创新点13
- 1.7 语料来源13-15
- 2. 唐代边塞诗的语音风格手段15-38
- 2.1 唐代边塞诗的用韵15-23
- 2.1.1 唐代边塞诗的同韵呼应15-20
- 2.1.2 唐代边塞诗的韵式20-23
- 2.2 唐代边塞诗的节奏23-28
- 2.2.1 唐代边塞诗的句内节奏23-25
- 2.2.2 唐代边塞诗的句外节奏25-28
- 2.3 唐代边塞诗的双声叠韵与叠音28-38
- 2.3.1 唐代边塞诗的双声叠韵28-34
- 2.3.2 唐代边塞诗的叠音34-38
- 3. 唐代边塞诗语音风格手段的作用38-54
- 3.1 唐代边塞诗的用韵有助于构成的语言风格38-44
- 3.1.1 同韵呼应有助于构成豪放与柔婉的风格38-42
- 3.1.2 韵式有助于构成简约与繁丰的风格42-44
- 3.2 唐代边塞诗的节奏有助于构成的语言风格44-48
- 3.2.1 句内节奏有助于构成典雅与通俗的风格44-46
- 3.2.2 句外节奏有助于构成朴实与藻丽的风格46-48
- 3.3 唐代边塞诗的双声叠韵、叠音有助于构成的语言风格48-54
- 3.3.1 双声叠韵有助于构成豪放与柔婉的风格48-50
- 3.3.2 叠音有助于构成柔婉、藻丽和含蓄的风格50-54
- 结语54-56
- 参考文献56-59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59-60
- 后记6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莉萍;徐波;;唐诗的气势与流行歌曲歌词意蕴的比较——以《登幽州台歌》和《大中国》等为例[J];学理论;2009年20期
2 陶文鹏;;论常建诗歌的音乐境界[J];社会科学战线;1990年02期
3 刘怡;;诗歌节奏与感受性——洛尔卡诗歌的象征主义表现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周裕锴;王杨卢骆当时体——试论初唐七言歌行的群体风格及其嬗递轨迹[J];天府新论;1988年04期
5 宋庆君;寻觅唐音[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葛晓音;关于诗型与节奏的研究——松浦友久教授访谈录[J];文学遗产;2002年04期
本文编号:985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85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