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研究:转向社会——对转型期我国译论研究的思考
本文关键词:翻译研究:转向社会——对转型期我国译论研究的思考
【摘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翻译实践转向"汉译外"与"翻译社会",翻译研究也将立足历史、关注现实,在把握"问题意识"的同时,增进"范式意识"。转向社会,表明翻译理论演进到了新的阶段,是对翻译研究的语言、文化视阈的拓展,是对译本建构社会的重视。以马克思的生产实践与社会交往理论为理论依据,我国可以在转型期建构中国化的社会翻译学派。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汉译外 范式 社会翻译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文本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交锋:翻译家的价值取向研究”(11YJC740037) 江苏省社科青年基金项目“杨宪益英译中国文学研究”(11WWC011)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文化与全球化”(批准号[2010]2号)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164320H10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1.引言西方翻译研究领域出现“文化转向”之后,我国学者对此积极回应,莫衷一是。针对政府推动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学者们又在积极寻求翻译研究的新突破①。这些都将拓展我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取向。有学者强调,“从研究对象或者研究内容来说,应关注从对翻译现象本体的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谭载喜;中西译论的相异性[J];中国翻译;2000年01期
2 许钧;;翻译研究之用及其可能的出路[J];中国翻译;2012年01期
3 谭载喜;翻译学必须重视中西译论比较研究[J];中国翻译;1998年02期
4 杨平;;拓展翻译研究的视野与空间 推进翻译专业教育的科学发展[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罗显克;;诗与思:存在的道说和倾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阐释[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凌宏;;国外爱国主义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3 巫文强;;社会主义经济的制度安排与人的全面发展[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4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9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U,
本文编号:993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anyulw/993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