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陶艺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本文关键词:环境陶艺与公共艺术的融合
【摘要】:现代陶艺作为实实在在的视觉艺术,以其视觉冲击传达给受众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组成元素,在当今城市建构中,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审美艺术价值。公共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为环境陶艺作为公共艺术新的表现形式,找到了发展的理由。同时,环境陶艺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以及日益重要的社会地位,促使广大艺术家们不断地去探索其对公共艺术的介入方式及其在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 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基金】:天津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天津滨海新区公共艺术规划研究,合同编号:A12010
【分类号】:J527
【正文快照】: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陶艺在艺术生活化的大背景下更是以全新的姿态展示于公众面前,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环境陶艺作为新的创作手法,最早在日本、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出现和提出,虽然在欧美已有几十年的创作实践经验,但一直没有“环境陶艺”这样的概念。随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继红;;邯郸市城市景观雕塑研究与空间规划构想[J];大家;2011年15期
2 黄辉;陈晓艳;;解读天津城市雕塑创作的文化语境[J];大家;2012年08期
3 温洋;徐湘怡;;形影相随——城市公共环境中的雕塑与建筑空间[J];雕塑;2011年06期
4 刘铭;;公共雕塑作为媒介对现代旅游文化的传播[J];雕塑;2011年06期
5 鹿熙军;;当代雕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J];雕塑;2012年03期
6 沈磊;杜欢;;浅析电影《南京!南京!》中人物形象的雕塑感[J];电影文学;2009年18期
7 董乐意;;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8 严玉;;雕塑与环境空间的协调[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9 姜涛;;城市雕塑与城市环境的和谐共生[J];飞天;2011年04期
10 徐思远;;浅谈雕塑与人文环境的和谐性[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军慧;;关于将环境陶艺引入南昌公共空间的若干思考[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2 徐雯馨;;当艺术走进当代都市文化空间——从大阪某地下铁壁画谈起[J];数位时尚(新视觉艺术);2010年02期
3 王焱;;浅析室内设计中的中国传统元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08期
4 杨林林;;关于环境陶艺与城市形象的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3期
5 刘英杰;城市公共空间与雕塑[J];内蒙古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6 国玲;;现代陶艺与公共艺术[J];装饰;2006年03期
7 杨晶晶;;融合与继承——浅析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8 王莹莹;;现代公共艺术中陶艺造型的语意表现[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年03期
9 余柏英;;以“融合”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10 王巧玲;;光天化日下的公共迷光[J];新世纪周刊;2007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曾军;;“思想者”的文化旅行及其意义——关于城市雕塑与公共空间的一点思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2 陈娟;;解读公共场所的影像迷宫[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3 郑崇选;;焦虑中的性别与都市想象——以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漫画为中心[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任燕渤;;家居色彩人性化[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胡芳邋记者 黎琼;公共空间的艺术启蒙[N];中国文化报;2007年
2 许江;继承、融合和拓展并进[N];文艺报;2002年
3 孙惠柱;我们需要公共美术[N];中国文化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余宁邋邱振刚 彭宽 张亚萌 云菲;拓展公共空间,以美术的方式[N];中国艺术报;2008年
5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惠柱;呼唤作为艺术的都市公共美术[N];文汇报;2007年
6 东云;回家 公共空间设计主题[N];经济消息报;2000年
7 记者 赵菲;当代建筑要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N];浙江日报;2001年
8 龚丹韵;怎样看待高楼上突现的裸体雕塑[N];解放日报;2008年
9 易英;多元与综合[N];文艺报;2001年
10 邵大箴;20世纪中国油画:从碰撞到融合[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璐;与环境共舞的建构[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2 刘红;陶瓷艺术的生态学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3 华天雪;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4 汤军;造物中“情”、“理”二元关系的理论构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5 林存真;汉字字体识别与公共空间应用性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6 葛佳平;十七、十八世纪法国绘画公共领域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孙淼;中国艺术博物馆空间形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8 白伊达;可持续的公共艺术—重造城市环境[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9 林存真;汉字字体识别及其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
10 何小青;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向度分析[D];上海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楠;壁画艺术与公共空间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白晓刚;公共空间壁画功能及材料表现[D];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
3 郑路;封存的记忆[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4 谭小建;融合与创造[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阳丽;诠释生命[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冯显静;艺术与技术的融合[D];东南大学;2005年
7 曾祥斌;从中、西方绘画的构图比较看当代工笔花鸟画的构图[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方华;中国当代水彩画本体语言上的多元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龚安;朱德群艺术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冯娟;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演变之探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71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171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