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伺服系统驱动器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4 01:24

  本文关键词:伺服系统驱动器设计及控制算法研究 出处:《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永磁同步电机 矢量控制 低速性能 摩擦 滑模控制


【摘要】:电机制造工艺、电力电子技术与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使得以永磁同步电机(PMSM)为执行机构的伺服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提高PMSM在低速控制领域的应用对于国防、民用均有很大的意义。伺服系统在低速下的稳定性能是影响伺服系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此问题,本文先介绍了伺服系统相关技术的发展以及低速研究的概况,分析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和控制原理,并结合坐标系的变换推导出永磁同步电机在各个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然后设计出硬件电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控制算法研究。伺服系统驱动器硬件以森创公司的60CB020C款电机为被控对象,设计了以TI公司的TMS320F28335为核心的控制板和以国际整流器公司的IRAMS06UP60B为核心的功率板。采用CCS3.3作为开发环境设计驱动器软件控制部分,编写了以主程序、矢量控制中断服务程序、保护中断程序以及eQEP中断服务程序为主要内容的磁场定向控制程序。并对搭建的硬件平台分模块、有步骤地进行测试。针对伺服系统测量方式和PWM控制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硬件测量方法方面,针对低速运行过程以及低速到中高速的切换过程,采用了M/T法混合测速法;其次,研究了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控制中存在的死区问题,并对死区进行了补偿。实验结果表明系统的稳态误差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对于永磁同步电机低速运行时存在的摩擦扰动和负载扰动问题,首先分析了摩擦的影响以及摩擦模型的选择;其次,分别设计了摩擦观测器和负载观测器,并提出了一种带摩擦观测器和负载扰动观测器的滑模控制方法。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摩擦和负载进行了有效地补偿,提高了系统的跟踪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mo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power electronics technology and modern control theory. The servo system with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as the actuator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PMSM in the field of low speed control for national defense. The stability of servo system at low speed is one of 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servo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servo system technology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low speed research, analyzes the structure and control principle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PMSM). Combin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ordinate system,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PMSM in each coordinate system is deduced. Then the hardware circuit is designed and the control algorithm is studied on this basis. The servo system driver hardware takes 60CB020C motor of Senton Company as the controlled object. The control board with TI's TMS320F28335 as the core and the power board with International Rectifier's IRAMS06UP60B as the core are designed. CCS3.3 is adopted as the development tool. Environment design driver software control part. The main program, vector control interrupt service program, protection interrupt program and eQEP interrupt service program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magnetic field oriented control program. And the hardware platform is divided into modules. The problems of servo system measurement and PWM control are analyzed. Firstly, the hardware measurement method is discussed. For the low speed operation process and the low speed to high speed switching process, the M / T method is used to measure the velocity. Secondly, the dead-time problem in SVPWM (SVPWM) control i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eady-state error of the system has been reduced to a certain extent. The friction disturbance and load disturbance of PMSM at low speed are also discussed. Firstly, the influence of friction and the choice of friction model are analyzed. Secondly, friction observer and load observer are designed respectively. A sliding mode control method with friction observer and load disturbance observer is proposed.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compensate friction and load effectively. The tracking accuracy and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of the system are improved.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21.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一讲 伺服技术的基本概念[J];伺服控制;2006年01期

2 郭庆鼎;赵希梅;;交流永磁伺服系统技术讲座 第四讲:伺服系统的组成(三)[J];伺服控制;2006年05期

3 张春凤;;浅谈伺服系统的设计[J];职业;2010年14期

4 陈娇;高新东;郭光荣;雷丽;;某型伺服系统校零研究[J];兵工自动化;2013年09期

5 黄紫霞;线性最佳伺服系统问题[J];航空火控译丛;1980年04期

6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7 陈志良;贺国楷;;伺服系统的结构参数模拟[J];火控雷达技术;1988年04期

8 罗善瞀;电—气伺服系统的设计[J];液压与气动;1990年01期

9 薛燕军;伺服系统一典型故障的分析与排除[J];机床;1993年02期

10 卢虹霞;浅议《伺服系统》课程的教学[J];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哲;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加载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倪志盛;被动式力矩伺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3 符玉襄;空间高精度二维伺服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孙显彬;基于异类传感器融合的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5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7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8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孙淑瑞;被动式电液力伺服系统的同步结构解耦控制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5年

4 赵艳春;基于TMS320F28335的永磁交流同步伺服系统设计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何颖;横机伺服系统研究与设计[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6 江月;伺服系统的分析与辨识[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邵淦;基于以太网的伺服驱动器设计与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8 李志嘉;基于现场总线的多轴伺服系统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5年

9 路瑶;转台伺服系统非线性的补偿算法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5年

10 杨晓东;上海开通伺服系统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64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3764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8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