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进贤县罗溪镇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1 16:26

  本文关键词: 土地整理项目 生态风险 物元分析模型 罗溪镇 出处:《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土地整理能够有效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对于缓解人地关系矛盾,保障耕地占补平衡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土地整理项目工程毕竟是对项目区生态系统进行剧烈改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负面生态效应,即存在客观性的生态风险,如果不能够及时对生态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适当应对策略,可能会诱发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准确识别土地整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生态风险因子,采取科学方法评价其诱发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能够为规避或减轻生态风险提供依据,提高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本文在对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评价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进贤县罗溪镇的莲塘、章岗、南阳三个土地整理项目片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生态风险评价的一般方法,进行生态风险源分析、风险受体与生态终点分析、暴露—危害分析,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形成机制研究。然后,结合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从土壤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景观格局四个方面选取15个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简单关联函数法较为客观、准确地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物元分析模型计算各指标与各风险等级的关联度,进而计算综合关联度,确定各土地整理项目片区的生态风险等级,并提出生态风险管理的建议,完成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形成机制是: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各项工程措施,包括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工程,可以看作生态风险源,通过干扰、演替、累积、切割等综合生态作用,对作为风险受体的土壤环境、水文环境、生物环境、景观格局等生态结构要素产生胁迫作用,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表现为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即为生态风险。土地整理项目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莲塘片区生态风险综合关联度最大值为0.0899,隶属于低风险级别;章岗片区生态风险综合关联度最大值为0.0413,隶属于低风险级别;南阳片区生态风险综合关联度最大值为0.0645,隶属于中等风险级别,说明罗溪镇土地整理项目工程建设产生了一些生态风险,但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参考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项目片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可以有效地规避或减轻生态风险。
[Abstract]:Land consolidation can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mprove the condition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land, ensure the balance of farmland occupation and compensation and food security. However, After all, th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s a drastic change to the ecosystem of the project area, which will inevitably produce negative ecological effects, that is, the existence of objective ecological risks. If ecological risk can not be identified in time and appropriate countermeasures are adopt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ay be induced. Therefore, the ecological risk factors in the process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can be accurately identified. Adopting scientific methods to evaluate the possibility and degree of ecological risk can provide basis for avoiding or mitigating ecological risk. Based on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theory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is paper takes three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as the study area, including Liantang, Zhanggang and Nanyang in Luoxi Town, Jinxian County. By using the general method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cological risk source analysis, risk receptor analysis and ecological end point analysis, exposure hazard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ecological risk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re carried out.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study area, 15 indexes were selected from four aspects of soil environment,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bi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pattern to construct the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Calculate the index weight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correlation degree between each index and each risk grade by using matter-element analysis model, and then calculate the 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degree, determine the ecological risk grade of each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area,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The ecological risk formation mechanism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s is as follows: various engineering measures with human activities as the main body, including land leveling projects, farmland an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field road projects and other projects, It can be regarded as a source of ecological risk. Through comprehensive ecological effects such as disturbance, succession, accumulation, cutting and so on, it exerts stress on the ecological structural factors such as soil environment, hydrological environment, bi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pattern and so on. Causing damage to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ecosystem, in the form of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ecosystem, The result of ecological risk evalua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shows that the maximum value of ecological risk is 0.0899,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risk level; The maximum value of 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risk in Zhanggang area is 0.0413, which belongs to the low risk level,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comprehensive correla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risk in Nanyang region is 0.0645, which belongs to the middle risk level. It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land consolidation project in Luoxi Town has produced some ecological risks, but within the scope of control. On this basis, referring to the theory of project risk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area, Active coping strategies can effectively avoid or mitigate ecological risks.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30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彦芳,孙莉,郭爱清;土地整理产业化[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2 ;温州市土地整理暨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成效[J];浙江国土资源;2004年08期

3 陈建设,韩武波;科学发展观对中国土地整理的战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4年04期

4 汤惠君,胡振琪,苏少青;广东土地整理的实践与探索[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5 赖红松,董品杰;当前土地整理新增耕地存在的问题[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年05期

6 周友新;;土地整理的全程产业化管理[J];国土资源;2006年06期

7 马学周;介长春;;让土地整理项目惠民长久——淇县土地整理重视后期管护[J];河南国土资源;2006年07期

8 丁恩俊;周维禄;谢德体;;国外土地整理实践对我国土地整理的启示[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李岩;赵庚星;王瑷玲;张韧;;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年10期

10 严丽平;邵霞珍;吴次芳;;我国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展望[J];农机化研究;2006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宗德;;土地整理市场化的特点及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4 蔡运龙;;土地整理要重视文化景观建设和农民参与[A];中国土地学会625论坛-第十四个全国“土地日”:坚持科学发展观 珍惜每一寸土地论文集[C];2004年

5 王军;李正;白中科;鞠正山;;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进展与展望[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6 袁丽丽;;试论土地整理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A];新世纪土地问题研究[C];2002年

7 罗明;龙花楼;;土地整理理论初探[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8 高向军;鞠正山;;试论“中国土地整理微观行为的宏观理念”[A];土地整理与复垦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2年

9 方世明;谢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土地整理[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10 张占录;曲卫东;于海英;;土地整理项目规划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翟艳萍;土地整理美了“新张圩”[N];蚌埠日报;2006年

2 ;土地整理,为矿区群众“营生”搭建平台[N];北京日报;2006年

3 王东平;1754公顷土地整理项目启动[N];兵团日报(汉);2007年

4 吴纯业 何文 本报记者  郭华;土地整理农民受益[N];巴中日报;2006年

5 通讯员 彭伟君 鄢海兰 李权;城湖口土地整理全市第一[N];常德日报;2007年

6 ;土地整理 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成都日报;2006年

7 蒲江县委党校课题组;以土地整理为载体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成都日报;2006年

8 曾学尧邋余家洪 刘家患 李茂君 罗贤良 刘刚毅 陈鑫 韩成刚 车成志 黄金龙;“整”出生金的土[N];成都日报;2007年

9 记者 王健生;新时期土地整理重点确定[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杨邦杰;搞好土地整理需要创建长效机制[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宿胜;土地整理项目的经济学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钰霞;重庆市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D];西南大学;2012年

3 高明秀;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其模式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年

4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5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6 罗文斌;中国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及其改善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艾亮辉;土地整理投资项目后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8 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年

9 付光辉;土地整理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继道;土地整理项目管理模式对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瑶;土地整理项目实施效益评价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炼军;土地整理的法律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黄文妍;重庆市土地整理效益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6年

4 陈薇;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6年

5 马玲;土地整理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6 关江华;土地整理权属调整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卫学众;土地整理项目的工程风险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黄琦;参与式理论在土地整理项目规划中的运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9 李毅;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探讨[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10 岳波;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重大项目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526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5526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2d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