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选题:农村居民点 切入点:分布格局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土地整治的不断推进,农村居民点的利用也在不断的变化。目前全国宅基地还存在散、乱、空的现象,由于缺乏对农村居民点系统的规划与指导,使其在建设中缺乏合理的监督,导致土地利用规范性差,利用效益低。通过有序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在提高用地质量和用地效益的同时可以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布局与结构,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可以改善农村的人居生活环境,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进而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土地整治规划的大背景下,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探索,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是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论文以珲春市为研究区域,以农村居民点时空动态变化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9-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其中,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别研究珲春市农村居民点总体和各乡镇的用地规模变化;引入重心模型,分析珲春市农村居民点转入与转出重心时空变化路径;运用空间核密度模型和空间集聚性模型,研究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变化规律;利用景观格局指数,进一步明确2009-2015年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最后运用缓冲区分析和数据的对比分析方法,定量化表达高程、坡度、河流、道路、行政驻地和政策等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变化的影响情况。研究结论如下:(1)从规模变化来看,2009-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人均用地面积均呈上升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比重降低。2009-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转入面积687.78hm2,农村居民点转出面积44.06hm2,净增加面积为643.72hm2。村级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的转入部分,主要呈分散方式扩散,但整体上都集中于珲春市的西南部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出的部分,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市区北部,以及国际合作示范区北部。乡级尺度下,珲春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面积、面积变化量、面积变化幅度均存在空间差异性。(2)从路径变化来看: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的转入重心从2009年到2015年向东南方向迁移了2118.48m,转出重心则由2009年到2015年向东北方向迁移了4334.69m。(3)从空间变化来看,对珲春市农村居民点进行空间核密度值测算,2009年和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核密度最高值分别为6.71个/km2、8.86个/km2,表明在某些区域单位面积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数量明显增加;2009年和2015年两年的核密度分布图大体上有较为相似的分布格局,核密度均呈现西南部密集,北部、南部、东部稀疏的特征;与2009年相比,2015年核密度高值区范围扩大,且高值区较2009年呈聚集且连续分布趋势。(4)从全局空间集聚性来看,2009年和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的generalg值均为正,z得分均大于2.58,p值均小于0.01,表明2009年和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规模在全局上呈现高值聚集特征;从热点分析来看,2009-2015年“热点”和“冷点”均有所减少,且热点减少显著;对比2009-2015年珲春市农村居民点密度图和“热点图”,发现二者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珲春市农村居民点具有高密度大规模的空间集聚分布和低密度小规模的集聚分布特征;“热点”区2009-2015年向西南方向集中,表明珲春市大规模集聚的农村居民点向西南部集中的趋势明显。(5)从空间格局来看,通过计算景观指数可知,珲春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具有用地面积逐年增加,用地稀疏;用地数量增加,平均规模减小,集聚程度较低;用地形状较规则,近乎于方形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空间布局呈单位面积的斑块数少,但小规模团聚分布的特征。(6)从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来看,自然因素、区位因素和政策因素均对农村居民点面积的动态变化有影响。超过9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高程小于200m的平原区,超过9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坡度0°~6°范围内;超过7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距离河流2km范围内。农村居民点的低高程、低坡度指向性,靠近河流,靠近道路分布的空间特征并没有大的变化。对于道路来说,支线对于农村居民点面积变化的影响范围大于干线对其的影响,且支线相较于干线是农民选址定居的较稳定的考虑因素。行政驻地对农村居民点的吸引聚集特征有所显现。关于政策因素,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近9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于允许建设区,且变化面积最大的区域也集中于允许建设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风丽,赵俊,赵雷英;浅析新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J];中国农学通报;2005年05期
2 ;政协委员提醒:不应忽视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J];领导决策信息;2005年13期
3 刘军;严明;曾进;;安乡县农村居民点布局初探[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1期
4 张强;;农村居民点布局合理性辨析——以北京市郊区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03期
5 周青;孙德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年07期
6 罗红安;;浅析新农村居民点规划布局的宏观原则[J];科技资讯;2009年07期
7 晏涵;刘觉民;韦林利;陈婷;陈果;霍金炜;;鹤城区农村居民点合理布局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8 宫攀;;农村小学撤并对农村居民点整理影响研究[J];河北农业科学;2009年11期
9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徐涛;孙华;石铭;;农村居民点演化特征及整理的思考与建议——以江苏省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来璐;李世峰;南国良;谭建欣;程昊;;山地经济条件下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探讨——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2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蔡准;朱忠东;;新农村居民点布局及规划方法研究[A];2010年湖南省优秀城乡规划论文集[C];2010年
4 廖兴勇;王周辉;周佳松;;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及措施研究[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悦;乐亚良;黄锦峰;彭敏;;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6 谢磊;;当前农村居民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7 黄宏亮;;有序建造农民新居 倾力塑造农村新貌——关于农村居民点建设的调查与思考[A];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土地问题研究[C];2006年
8 孙其伟;;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与措施探讨[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9 朱凤凯;张凤荣;;都市山区农村居民点布局调整——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A];节约集约用地及城乡统筹发展——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郭珍洁;郑新奇;杨玲莉;;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模式探讨[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孝平;新农村居民点布点规划通过评审[N];芜湖日报;2010年
2 记者 汤小俊;全国政协委员谢德体建议治治农村居民点无序扩张[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3 尹明;构建农村居住新格局[N];中国建设报;2003年
4 程伟虹;农村居民点规划控源截污近尾声[N];江阴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相玉梅;灌南加强农村居民点规划建设管理[N];连云港日报;2011年
6 郑力;泽普加快农村居民点建设步伐[N];中国建设报;2002年
7 王军 滕庆海;句容八成农村居民点通上客运班车[N];镇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彭泺;城镇化建设中应做到三个坚持[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叶春风 秦洁;“要为农民建房搞好规划服务”[N];联合日报;2007年
10 秦路;地大教授提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敬峰;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2 谭雪兰;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演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佰林;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与空间分异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4 苏高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5 李君;农户居住空间演变及区位选择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曹银贵;典型矿农城复合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化与管理对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倩;农户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丹杰;豫北平原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机时序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0年
3 覃瑜;市域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与模式选择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陈莉;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康秀梅;陕西省农村居民点建设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6 肖君;基于宜居评价的农村居民点潜力释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年
7 王兵;基于利益主体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决策机制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2年
8 李盼盼;基于农民视角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张旭;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模式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管伟;丘陵山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整理模式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4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634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