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城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选择的研究
本文选题:哈尔滨市 + 基调树种 ; 参考:《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的构成,体现地域人工植被的景观特色,依据植物在哈尔滨城市不同生境下生存的适应性、可持续性和观赏性的景观需求的而推论选择。哈尔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的选择,于2006年和2012年曾2次进行修订,其中骨干树种选择复叶槭(Acer negundo)、偃伏莱木(Cornus stolonifara)、辽东水蜡(Ligustrum obtusifolium)为引种资源,常因气候变化不适应而感病虫害、死亡,或有冻害。笔者对于树种选择的结果和科学依据有不同见解。因此,研究探讨从不同视角,科学推论选择哈尔滨基调和骨干树种的方法,推选适宜的树种为研究目标,为哈尔滨市城市空间的人工植被构建提供科学依据。研究通过选择哈尔滨所在耐寒季候分区2-3区范围内,距离哈尔滨320公里半径内山地森林植被五常凤凰山、东北林业大学伊春带岭凉水林场和哈尔滨城市所在区位的松嫩平原;以三个自然植被种类构成特征的案例研究;结合近10年东北林业大学师生团队建立的哈尔滨不同绿地植物种类构成和空间分布的数据资源的基础上,在涵盖哈尔滨市历史悠久的城区6个行政分区,哈尔滨市区5种绿地类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40个样地进行实地调研。结合设计院树种选择和观赏性状特征因子,根据5个因子的调研,对哈尔滨市基调树种和骨干树种进行初选和决选,确定了基调树种5种,骨干树种25种。其研究结果如下:1、基调树种与骨干树种的选择在种类数量和种类构成上,与2006年和2012年树种选择不同。与2012年的树种选择相比较,相同的基调树种有3种,相同的骨干树种有12种。减少实际应用存在问题的树种5种,增加树种11种。2、研究选择的基调树种5种,乔木4种为榆树(Ulmus pumila)、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蒙古栎(Ouercus mongolica)、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灌木1种,紫丁香(Syringa oblata)、骨干树种25种,其中包括乔木16种,水曲柳(Juniperus rigida)、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黑皮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var. mukd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紫椴(Tilia amurensis)、糠椴(Tilia mandshurica)、红松(Pinus koraiensis)、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小叶杨(Populus simonii)、银中杨(Populus alba)、山槐(Maackia amurense)、色木槭(Acer mono)、稠李(Prunus padus)、李(Prunus salicina)。灌木(亚乔木)7种: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amurensis)、树锦鸡儿(Crataegus arborescens)、东北连翘(Forsythia mandshuria)、黄刺枚(Rosa xanthina)、榆叶梅(Prunus trilob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金银忍冬(Lonicera maackii)。藤本2种:山葡萄(Vitis amurensis)、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3、哈尔滨市实地调研240个样方中,涵盖植物116种,归属于29科,53属;为这一历史阶段主要的应用树种。哈尔滨不同绿地树种应用特征表现为:乔、灌木植物种类数量比例有类同性。公园绿地1:0.9,企事业单位绿地1:0.9,居住区绿地1:0.9,学校绿地1:0.9,道路绿地1:0.8。其中乔、灌木种植数量比例有差异,公园绿地1:2,企事业单位绿地1:1.2,居住区绿地1:0.89,学校绿地1:1.5,道路绿地1:0.9。说明学校绿地在空间的设计上用灌木分隔空间应用较多,灌木层设计面积比例最大;而居住绿地灌木层设计视线设计的通透性为主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68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汉远,吴智涛,王定江;贵州乡土植物及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贵州林业科技;2001年03期
2 朱玉春,孙良岩,杨龙;辽西地区城市绿化树种规划[J];北方环境;2004年01期
3 王慧英,胡丛振,尹立明,万树兴;河北省承德市园林树种调查及评价[J];河北林业科技;2005年04期
4 李慧仙,信文海;华南沿海城市绿化抗风树种选择及防风措施[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5 叶保崖,朱锋,李雯,符少莉,杨小波;海南主要城市绿化植物区系研究[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6 曾珍;魏开云;;浅议成都市道路绿化树种的选择[J];现代园艺;2010年04期
7 陈洁;向睿;潘宏兵;;攀枝花市城区行道树现状调查[J];四川林业科技;2010年01期
8 徐亮;司马永康;郝佳波;;园林树木的分类方法及观赏特性评价[J];西部林业科学;2007年01期
9 黄国兵;唐岱;宋钰红;;大理市绿地系统树种规划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柯合作,胡宏友;厦门市绿化树种规划可持续发展原则探讨[J];亚热带植物通讯;199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敏红;杭州城市森林树种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2 孙海燕;哈尔滨市城郊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中树种选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3 郑岩;哈尔滨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特征及其景观评价[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4 辛转霞;杨凌园林树种规划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5 陈翠翠;哈尔滨市区道路植物配置对策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64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176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