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梯度分析

发布时间:2018-07-02 14:04

  本文选题:景观格局 + 人类活动强度 ; 参考:《甘肃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及其在人类干扰下的梯度变化,对于合理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目前,从地理空间角度进行的空间梯度效应研究较多,而从人类活动强度角度开展的空间梯度效应研究较少。本文以嘉峪关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借助GIS技术,结合地形因子、居民点和道路的影响作用,研究了不同人为干扰梯度下嘉峪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梯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为干旱区绿洲城市,其土地利用结构以未利用地为主,20年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明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和林地的面积稍有增加,草地面积先减小后增大,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不断缩小,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主要是通过占用未利用地而转变为其他地类。(2)研究区内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低人类活动强度区间内,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这两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指数不断减小;草地集中分布于中低人类活动强度区域,随着人类对草地的保护,2015年草地开始向较高干扰梯度区域分布;水域的优势分布区间主要集中在低人类活动强度区间内,部分水域在高人类活动强度区域内呈优势分布;建设用地的分布指数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正相关;未利用地的梯度优势分布差异较大。(3)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斑块水平指数与景观水平指数均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梯度差异。在斑块水平上,各景观指数先增大后减小。斑块面积在第2梯带最大;受人类活动影响严重的土地类型的斑块面积比重、形状指数在中等人类活动强度下较大,其余土地利用类型则是在较低干扰下较大;除水域外的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的聚合程度下降。在景观水平上,多样性指数、均匀性指数随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而蔓延度指数则不断增加。(4)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强,三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均呈线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在中等人类活动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高。研究区可据此分为三个土地利用管控区域,即核心区、缓冲区和边缘区。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land use and its gradient change under human disturbance for the rational formulation of land use plann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more researches on the spatial gradient effect from the view of geographical space, but less on the spatial gradient effect from the angle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In this paper, Jiayuguan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with the help of GIS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terrain factors, settlements and the impact of roads, The gradient effect of land use landscape pattern in Jiayuguan city was studied under different artificial disturbance gradient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study area is an oasis city in arid area, and its land use structure is dominated by unused l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of land use has changed obviously in the past 20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and woodland increases slightly, the area of grassland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and the area of water and unused land shrinks continuously. The conversion between land use types is mainly changed into other land types by occupying unused land. (2) cultivated land and forest land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low intensity rang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the study area,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The distribution index of these two types of land use is decreasing, the grassland is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of low and middle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and with th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the grassland began to distribute to the higher disturbance gradient area in 2015. T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range of water area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low intensity range of human activity, and some of the waters are dominant distribution in the area of high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the distribution index of construction land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intensity index of human activity. (3) with the increase of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patch level index and landscape level index showed significant spatial gradient difference. At patch level, each landscape index increased first and then decreased. The patch area is the largest in the second ladder zone, the proportion of patch area and the shape index of the land type serious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re larger under the medium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while the other land use types are larger under the low disturbance. The aggregation degree of land use landscape type except water area decreased. At the landscape level, the diversity index and evenness index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while the spreading index increased continuously. (4)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The land use comprehensive degree index of the three periods showed the trend of line rising and then decreasing, and the land use degree was high under the medium human activity intensity. The study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land use control areas, that is, core area, buffer zone and marginal area.
【学位授予单位】:甘肃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01.2;P9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绍祥;一部系统研究土地利用配置的力作——评刘彦随著《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J];地理科学进展;2000年01期

2 杨庆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化浅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年02期

3 方华荣;我国现有土地利用现状[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0年03期

4 欧建华;土地利用和合理利用土地[J];石河子科技;2001年01期

5 张长义,蔡博文;台湾土地利用变迁及其永续发展之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2年01期

6 樊杰,吕昕;简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变化[J];地学前缘;2002年04期

7 何英彬,陈佑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4年02期

8 陈立民;海河流域山西省段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04年23期

9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新时期我国土地利用区域调控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6期

10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俊奇;;序言[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8:土地生态学——生态文明的机遇与挑战[C];2008年

2 李琪;王秋兵;刘扬;王洪禄;;中国土地利用中的农耕文化因素影响机制分析[A];2009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王佳;;有关土地利用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4 于术桐;黄贤金;程绪水;姜永生;田忠志;;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水质响应研究进展[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胡波;;土地利用现状挂图编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四次学术信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6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宋伟;;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初探[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龙花楼;;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新视角——土地利用转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8 董建美;;从内外两个途径来保护耕地[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9 武广平;李永平;;都市地区土地利用的特点分析[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10 王亚男;马春华;;天津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初探[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华丽;土地利用需合理[N];新农村商报;2014年

2 南京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 张颖 王群 王万茂;树立土地利用立体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3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博士 杨遴杰;强化土地调控 统筹土地利用[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8年

4 记者 丁洪美;土地利用每年造成10亿吨碳排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5 周永恒;土地利用总规通过市级评审[N];六盘水日报;2011年

6 记者 陈岩 通讯员 胡志喜;土地利用绩效有了统一评判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江苏记者站记者 杨应奇;警惕土地利用中的“闯黄灯”现象[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臧翊 邓凡;打破土地利用“先违法后治理”怪圈[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9 记者 陈诗圆;提升土地利用和管理水平 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N];钦州日报;2013年

10 首席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薛建;土地利用的“3D”时代[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洋;博斯腾湖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重心迁移分析[D];新疆大学;2015年

2 陈学渊;基于CLUE-S模型的土地利用/覆被景观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胡文敏;环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4 张云鹏;基于主体的常州市新北区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黄旭东;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堵河流域产流产沙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D];华中农业大学;2016年

6 边红枫;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影响及格局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

7 Laari Prosper Basommi;加纳西北部矿区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以及对水质和健康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6年

8 王亮;盐城海岸带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9 张瑜;新疆不同尺度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驱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10 梁栋栋;基于动态邻居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拟及生态响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应用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2 宋颜颜;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效应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古亚娟;晋中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杨丰;基于CLUE-S模型的岔口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5 庹玉莲;快速城镇化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刘琳;天津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分析及区域生态风险评价[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7 蒋狄微;宁波市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分析和预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江淑芳;朝鲜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NPP遥感估算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李帅;宁夏黄河流域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径流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10 李储强;海宁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城镇化的耦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0903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0903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c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