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环境艺术论文 >

基于固相碳源的多级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特性及工程化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31 09:28
【摘要】:低有机污染水的营养盐(氮、磷)的污染控制是我国目前地表水环境(湖泊、河流)富营养化控制亟待解决的技术层面的突出问题。论文研究以低C/N比水质特征的重点湖泊流域受污染入湖河水、城市污水处理厂排放尾水等为研究对象,研发适宜的可生物降解的固相碳源,开展基于固相碳源的多级土壤渗滤系统(MSL)的脱氮特性研究及其工程化应用,并利用高通量测序、定量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解析工艺单元生物膜上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研究成果为建立我国削减湖泊营养盐(氮、磷)污染控制的技术体系提供重要的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论文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以PBS(poly(butlenesuccinat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1、PCL(polycaprolactone,聚己内酯1、PHBV(poly-3-hydroxybutyrate-co-3-hydroxyvalerate,聚3-羟基丁酸戊酸酯1、PLA(polylactic acid,聚乳酸)为对照,对研发的3种共混固相碳源GC-I、GC-2和GC-3的脱氮性能研究结果表明,GC-1、GC-2和GC-3均具有良好的脱氮性能,平均反硝化速率分别为0.031、0.023和0.018 mgNO3--N/(g·h);在碳源填充床反应器空床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 h、进水硝酸盐氮浓度为15 mg/L左右、水温20-25℃稳定运行情况下,对N0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13%、92.75%和93.36%;通过组分共混能够适当改善脱氮性能,同时降低碳源材料成本,综合评价GC-3具有良好脱氮性能与碳缓释性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2)与传统的木屑碳源相比较,基于GC-3固相碳源强化脱氮的MSL系统(Multi soil layering system,多级土壤渗滤系统),在表面水力负荷为0.6 m3/(m2.d)、气水比为(3-8):1条件下对受污染河水的CODCr、TN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8.16%、89.68%和93.04%,脱氮效率提高了14.49%;在表面水力负荷为1.0 m3/(m2·d)、气水比为(3-8):1、水温15℃以上条件下对某小区中水处理站尾水的CODCr、TN、氨氮和TP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3.70%、85.21%、93.84%、47.39%,TN去除效率提高了14.56%。GC-3碳源引入MSL系统均未出现过度释碳造成的出水二次污染现象。(3)基于GC-3固相碳源强化脱氮的MSL系统处理受污染的入湖河流的工程化应用,达到了深度脱氮除磷改善水质的目标,对NH4+-N、TN、TP和CODcr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了84.37%、87.55%、51.44%和35.99%,主要水质指标接近《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同时还具有景观美化的生态功能。可以为湖泊流域受污染入湖河流、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脱氮除磷提供技术支撑。(4)通过定量PCR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MSL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结构及多样性进行了解析,定量PCR结果表明,BAF系统(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 system,曝气生物滤池系统1中amoA基因丰度最高,缺氧段MSL系统中ML层(土壤层1nirS和nirK基因丰度较高,且工艺4(固相碳源)高于工艺3(木屑)。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两套工艺所有MSL系统中最为优势的微生物门类,在BAF系统中优势硝化细菌类型为亚硝化单胞菌属(Nitrosomonas)和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添加木屑与添加固相碳源的缺氧段MSL系统中的ML层优势反硝化菌属存在明显差异,前者PL层(渗滤层)和ML层优势反硝化细菌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等,而后者PL层和ML层优势反硝化菌属均为食酸菌属(Acidovorax)和脱氯单胞菌属(Dechloromonas)等,使工艺的强化脱氮效果更为明显。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X52;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荣;杨振放;吴耀国;;硝态氮在河流渗滤系统中的环境效应[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1期

2 李金荣;李金玲;杨振放;;河流渗滤系统对硝态氮污水的净化作用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年01期

3 李金荣;杨振放;李云峰;;硝态氮和苯胺在渭河渗滤系统中的生物化学作用[J];水资源保护;2007年04期

4 蔡世涛;王成端;徐庆元;王晓艳;李成龙;;无砾石管式地下渗滤系统的改进研究[J];广州化工;2010年04期

5 张子元;黄权中;郑艳侠;;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发展与展望[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1年04期

6 戴强;;地下渗滤系统中介质的改良研究[J];能源与节能;2011年06期

7 王成端;党振华;;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研究[J];环境工程;2011年S1期

8 戴强;张卫民;艾林芳;;地下渗滤系统基质的筛选[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9期

9 聂发辉;李田;向速林;鲁秀国;;不同结构生态浅层渗滤系统净化路面径流的效果与机理[J];给水排水;2012年06期

10 聂发辉;李文婷;李娟花;刘占孟;;生态浅层渗滤系统对径流中污染物削减的生物学机制[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姚琪;张建强;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研究与发展动态[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崔程颖;马利民;赵建夫;;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3 陈俊敏;刘方;付永胜;;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降解试验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贾丽萍;姜彬慧;赵鑫;;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分散性生活污水的研究进展[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章)[C];2014年

5 张建强;李倩囡;许文来;;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程实践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6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成都军区某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A];四川省水污染控制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卢会霞;孙红文;傅学起;;土地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研究[A];农村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马鸣超;姜昕;李俊;何江涛;;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硝化菌群脱氮作用解析[A];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科技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马艳红;地下渗滤系统展现污水处理新视野[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记者 郑北鹰;我国首个绿色生态厕所建成[N];光明日报;2003年

3 叶红 陆轶峰;全国第一个绿色生态厕所[N];中国水利报;2003年

4 蔡炜;农村治污无须“克隆”城市模式[N];新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朱擎;基于固相碳源的多级土壤渗滤系统脱氮特性及工程化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2 李金荣;河流渗滤系统对已污染河水净化作用的模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聂俊英;改良的地下渗滤系统处理污水及相关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潘晶;地下渗滤系统微生物特征及强化脱氮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李英华;污水地下渗滤系统脱氮关键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6 陈俊敏;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机理及其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7 刘家宝;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染物去除机理及其处理效果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凯文;木片土壤渗滤系统对养猪废水处理效能及功能菌群的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曹路;地下渗滤系统对巢湖圩区农村秋冬季生活污水氮磷去除工艺优化[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3 武轩韵;不同基质组合渗滤系统去除污水中总磷和氨氮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4 刘冉;地下渗滤系统净化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王虹;两段进水改善地下渗滤系统脱氮效果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6 齐阳;新疆地下集水工程渗滤系统淤堵细观机理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7 王士满;高负荷地下渗滤系统强化脱氮研究[D];沈阳大学;2016年

8 段玉龙;污水地下渗滤系统N_2O产生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D];沈阳大学;2016年

9 宋斐;改良式地下渗滤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王晓璐;快速城市化区域径流污染特征与综合控制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3016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3016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3b5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