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微更新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28 23:13
贵州省安顺市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老城的更新,在经历了老城部分街区大拆大建的更新后,剩余街区在更新过程中面临着街区特色空间和肌理受损、街区风貌单一、街区记忆消退、社会网络结构瓦解、文化脉络破坏等矛盾和问题。当前,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实践更多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等一二线大城市,由于近三十年来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方面产生急剧增加的土地需求,使得这些城市在对老城更新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处理好老城肌理、风貌、文化脉络、社会网络结构等的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的弊端,以小规模、渐进式更新为主的微更新方式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研究。作为中小城市的安顺市,由于其发展历程、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城镇化进程相对缓慢滞后,所以安顺老城的许多特质得以保留,这是安顺市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安顺老城具有了城市更新的后发优势,可以避免陷入以往大城市更新产生的困境之中。旧居住街区是安顺老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对其更新是能否保留安顺老城特质的关键问题。本文正是基于安顺老城更新面临的危机与机遇,通过理论学习、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的现状问题及其肌理演变与特征,进而构建适宜...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籍中
第1章绪论4图1-2安顺老城范围界定来源:以百度地图为底图改绘1.3.2旧居住街区本文的旧居住街区主要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街区居民基于传统城市肌理进行自发性改(扩)建为主而形成的,具有居注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混合,既有较为密集的老旧住宅建筑,也有一定数量传统建筑的街区。(图1-3)其特点是保持着城市街区的传统肌理和各时期的建筑风貌,保存着较多本土特色文化,市井生活氛围浓厚,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城市记忆。街区内建筑以砖木或砖混结构为主的破旧房屋和危房较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缺乏小区自治服务机构、市政设施老化、“三线”乱搭、街巷道路不平整、绿地开敞空间不足、排水设施不充分、消防设施不足、消防通道不规范,难以满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居民构成方面,以本地中老年居民为主,对养老设施、适老设施和无障碍设施需求较大[2]。旧居住街区不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但往往与其联系密切。旧居住街区大多位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建设控制区或风貌协调区内,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空间肌理的延续以及与现代城市空间肌理之间的缓冲区域。[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Z].2018.
第1章绪论5a.安顺旧居住街区鸟瞰b.旧居住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和院落图1-3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来源:https://www.sohu.com/a/161482934_8131651.3.3微更新在城市更新领域,我国关于“斜、“微”的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1994年,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主张城市建设应遵循城市内在秩序与规律,以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处理各种关系,指出要进一步探索小规模改造与整治方面的研究,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3]。1996年,张杰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存在的“用户自助改造”等方式后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小规模改造、整治的概念。认为其在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资金筹措、建筑施工、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灵活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4]。1998年,王英分析了90年代以来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模式。认为其具有:整体性和延续性、过程性和灵活性、政府可干预、居民可参与、经济可行等优势[5]。2000年,宋晓龙、黄艳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概念,他们根据1989年版《辞海》对“微”解释①细;小;稍;②幽深;③隐匿。认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要将保护与更新的对象和新旧建筑物更替的过程“微型化”[6]。2012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城市的使命与未来”上提出的“重建微循环”理论中提到了微更新的概念,认为城市管理者应遵循“自组织”[3]魏志贺.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低温建筑技术,2018(02):161-164.[4]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J].城市规划,1996(04):14-17.[5]王英.从大规模拆除重建,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北京丰盛街坊更新改造规划研究
本文编号:2944547
【文章来源】:北京建筑大学北京市
【文章页数】:12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古籍中
第1章绪论4图1-2安顺老城范围界定来源:以百度地图为底图改绘1.3.2旧居住街区本文的旧居住街区主要是指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街区居民基于传统城市肌理进行自发性改(扩)建为主而形成的,具有居注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混合,既有较为密集的老旧住宅建筑,也有一定数量传统建筑的街区。(图1-3)其特点是保持着城市街区的传统肌理和各时期的建筑风貌,保存着较多本土特色文化,市井生活氛围浓厚,承载着几代人共同的城市记忆。街区内建筑以砖木或砖混结构为主的破旧房屋和危房较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匮乏、缺乏小区自治服务机构、市政设施老化、“三线”乱搭、街巷道路不平整、绿地开敞空间不足、排水设施不充分、消防设施不足、消防通道不规范,难以满足居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居民构成方面,以本地中老年居民为主,对养老设施、适老设施和无障碍设施需求较大[2]。旧居住街区不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但往往与其联系密切。旧居住街区大多位于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的建设控制区或风貌协调区内,是历史文化保护街区空间肌理的延续以及与现代城市空间肌理之间的缓冲区域。[2]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设计导则[Z].2018.
第1章绪论5a.安顺旧居住街区鸟瞰b.旧居住街区中的传统建筑和院落图1-3安顺老城旧居住街区来源:https://www.sohu.com/a/161482934_8131651.3.3微更新在城市更新领域,我国关于“斜、“微”的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1994年,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中主张城市建设应遵循城市内在秩序与规律,以适当的规模、合理的尺度处理各种关系,指出要进一步探索小规模改造与整治方面的研究,探索小而灵活的城市更新[3]。1996年,张杰对大规模城市改造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分析历史文化保护区存在的“用户自助改造”等方式后提出了历史文化保护区小规模改造、整治的概念。认为其在城市环境的积极作用、资金筹措、建筑施工、公众参与等方面的灵活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4]。1998年,王英分析了90年代以来北京旧城居住区大规模改造带来的问题,提出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更新改造模式。认为其具有:整体性和延续性、过程性和灵活性、政府可干预、居民可参与、经济可行等优势[5]。2000年,宋晓龙、黄艳提出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的概念,他们根据1989年版《辞海》对“微”解释①细;小;稍;②幽深;③隐匿。认为保护与更新是一个动态的循环过程,即要将保护与更新的对象和新旧建筑物更替的过程“微型化”[6]。2012年,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在国际城市创新发展大会分论坛“城市的使命与未来”上提出的“重建微循环”理论中提到了微更新的概念,认为城市管理者应遵循“自组织”[3]魏志贺.城市微更新理论研究现状与展望[J].低温建筑技术,2018(02):161-164.[4]张杰.探求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小规模改造与整治——走“有机更新”之路[J].城市规划,1996(04):14-17.[5]王英.从大规模拆除重建,到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北京丰盛街坊更新改造规划研究
本文编号:29445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4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