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背景与意义的互动:上海师范大学与郑州大学学生民族管弦乐团个案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11 21:57
“声音景观”成为许多学者和音乐家用来描述音乐环境的不同方面的专业术语。定位一种声音景观需要通过一场音乐表演来表示其存在,我们需要通过收集一系列声音、背景及意义的附加信息以此来更好的理解一种声音景观。“民族管弦乐”自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已在多个高校组建并稳固发展。本文即是按照音乐人类学的传统范式,观察和剖析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这两所院校的学生民族管弦乐团,着重围绕“乐团发展”、“现场演出”、“乐曲选择”等问题进行校园文化、表演机构的探讨与比较研究。本文论述的理论框架建立在谢勒梅(Kay Kaufman Shelemary)教授的《Soundscapes–Exploring Music in a Changing World.3rd ed.中文版书稿》中背景-声音-意义三分模式之上。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详细论述本文运用到的三分模式理论框架。二、三、四章分别以局内人、局外人两种身份对两所学校的背景、声音相关问题进行深描。第五章探讨二者对比之后产生意义,以局内人的视角重新探寻高校民族管弦乐的未来发展问题。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招生省份统计图2017年汇报演出人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关于二胡协奏曲《楚颂》的演奏分析[J]. 王建宝,王玺仲. 乐器. 2017(07)
[2]论民族乐队的创新与发展[J]. 陈小宁. 音乐时空. 2015(14)
[3]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周煜国民族管弦乐《夏日骄阳》析评[J]. 杨清,沈建军. 人民音乐. 2014(11)
[4]低音提琴在中国民族交响乐队中的意义[J]. 杨智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5]从古今民族乐队编制看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J]. 苏秦. 民族音乐. 2011(04)
[6]文化认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J]. 胡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
[7]论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律体制[J]. 薛艺兵,李丽敏. 艺术百家. 2009(03)
[8]音响音乐观念下的乐队与乐器——西方管弦乐队发展的若干问题[J]. 张雪媚. 民族艺术研究. 2007(04)
[9]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对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 胡志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10]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多元化与创新的思考[J]. 王建元.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3(04)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 燕飞.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文化的嫁接[D]. 李丽敏.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3]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 匡君.首都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前卫文工团民族乐器改革研究[D]. 邵雅楠.山东大学 2016
[2]中国高校长笛乐团发展历程与训练模式探究[D]. 杨琛伟.杭州师范大学 2016
[3]论弹拨乐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D]. 郑哲澄.上海音乐学院 2015
[4]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丝竹声[D]. 裘瑨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哈尔滨师范大学长笛乐团对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与创新[D]. 张会.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6]借鉴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初探越南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D]. 同光荣.上海音乐学院 2013
[7]关于西洋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音响融合问题的研究[D]. 吴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8]李焕之音乐研究[D]. 张莉.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1549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13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招生省份统计图2017年汇报演出人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关于二胡协奏曲《楚颂》的演奏分析[J]. 王建宝,王玺仲. 乐器. 2017(07)
[2]论民族乐队的创新与发展[J]. 陈小宁. 音乐时空. 2015(14)
[3]大乐必易 大礼必简——周煜国民族管弦乐《夏日骄阳》析评[J]. 杨清,沈建军. 人民音乐. 2014(11)
[4]低音提琴在中国民族交响乐队中的意义[J]. 杨智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5]从古今民族乐队编制看中国民族乐器的发展[J]. 苏秦. 民族音乐. 2011(04)
[6]文化认同——音乐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视角[J]. 胡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0(03)
[7]论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音律体制[J]. 薛艺兵,李丽敏. 艺术百家. 2009(03)
[8]音响音乐观念下的乐队与乐器——西方管弦乐队发展的若干问题[J]. 张雪媚. 民族艺术研究. 2007(04)
[9]新型民族管弦乐队与中国传统音乐资源——对民族管弦乐队发展现状的审视与思考[J]. 胡志平.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7(01)
[10]对中国民族管弦乐队编制多元化与创新的思考[J]. 王建元. 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3(04)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 燕飞.南京艺术学院 2011
[2]文化的嫁接[D]. 李丽敏.中国艺术研究院 2009
[3]二十世纪中国民族管弦乐配器中的音色观念研究[D]. 匡君.首都师范大学 2008
硕士论文
[1]前卫文工团民族乐器改革研究[D]. 邵雅楠.山东大学 2016
[2]中国高校长笛乐团发展历程与训练模式探究[D]. 杨琛伟.杭州师范大学 2016
[3]论弹拨乐组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作用[D]. 郑哲澄.上海音乐学院 2015
[4]校园多元文化中的丝竹声[D]. 裘瑨晶.上海师范大学 2014
[5]哈尔滨师范大学长笛乐团对中国传统乐曲的改编与创新[D]. 张会.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4
[6]借鉴中国民族管弦乐队初探越南民族管弦乐队的发展[D]. 同光荣.上海音乐学院 2013
[7]关于西洋管弦乐队和中国民族管弦乐队音响融合问题的研究[D]. 吴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8]李焕之音乐研究[D]. 张莉.福建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2971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297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