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湘西自治州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
发布时间:2021-07-23 18:52
定量分析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可为区域实现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集生态脆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旅游资源丰富于一体的典型区域——湘西自治州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18年5期遥感影像数据,综合运用景观指数和普通最小二乘法等,定量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格局的影响,揭示人为活动影响下景观格局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开发区和新城区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发生显著变化,其主要特征为耕地和草地转化为建设用地,2000—2018年期间,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79.46 km2,耕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减少了86.01 km2和4.6 km2,但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变化不明显; 2)湘西自治州景观格局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破碎程度上升和聚集程度下降,其中,耕地和草地的破碎化程度上升,林地的破碎化得到有效控制;3)景观格局变化与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变化具有较强关系,建设用地的扩张增加了整个景观格局的异质性和破碎性; 4)经济...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率
2000—2018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布呈现空间异质性(图2).其中,林地主要分布于县(市)的郊区,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不变.林地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荒山荒坡、25°以上的坡耕地,可见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林种植等人类活动对林地的破坏有缓解作用.减少的林地和耕地分布于建成区周边,主要用于城市开发;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市)的建成区和新城区,空间形态呈现连片分布,经济发展推动了湘西自治州建设用地的扩张.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较小,呈现碎片化零散分布于整个地区.3.2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2000—2018年,耕地、林地、草地的斑块密度增加,其破碎度也随之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增强(图3).耕地的DP增加,DE和IA下降,表明耕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草地的DP和DE增加,nFrac和IA基本不变,表明草地在开垦和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破碎化程度升高.林地的DP和DE增加,IA下降,表明林地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破碎化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用地的DP和DE在所有地类中变化最为显著,其破碎化不断增加,使得整个地区的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变差.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由于所占面积比例较小,景观指数变化不明显.3.2.2 景观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湘西高级别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 麻学锋,杨雪.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9)
[2]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王琦,王晓娜,牟惟勇,路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9)
[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差异探讨: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熊昌盛,谭荣,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2)
[4]1996—2015年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 徐晓龙,王新军,朱新萍,贾宏涛,韩东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1)
[5]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J]. 李峰,谢永宏,陈心胜,邓正苗,邹业爱,李旭,侯志勇,曾静,胡佳宇.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6)
[6]基于RS和GIS巫山县20年土地利用特征变化及其预测研究[J]. 陈玮.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4)
[7]基于地理加权和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的气温与NDVI聚集密度的相关分析[J]. 许剑辉,赵怡,钟凯文,阮惠华,孙彩歌. 热带地理. 2017(02)
[8]基于GWR模型的土地覆盖与地表温度的关系——以京津唐城市群为例[J]. 王佳,钱雨果,韩立建,周伟奇.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7)
[9]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策略思考[J]. 马俊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
[10]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刘永强,廖柳文,龙花楼,秦建新. 地理研究. 2015(04)
本文编号:3299842
【文章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43(03)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部分图文】:
2000—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率
2000—2018年湘西自治州土地利用分布呈现空间异质性(图2).其中,林地主要分布于县(市)的郊区,空间分布形态基本不变.林地增加区域主要分布于荒山荒坡、25°以上的坡耕地,可见退耕还林、生态经济林种植等人类活动对林地的破坏有缓解作用.减少的林地和耕地分布于建成区周边,主要用于城市开发;增加的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市)的建成区和新城区,空间形态呈现连片分布,经济发展推动了湘西自治州建设用地的扩张.草地、未利用地和水域面积较小,呈现碎片化零散分布于整个地区.3.2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2000—2018年,耕地、林地、草地的斑块密度增加,其破碎度也随之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增强(图3).耕地的DP增加,DE和IA下降,表明耕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完整性受到破坏,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大.草地的DP和DE增加,nFrac和IA基本不变,表明草地在开垦和放牧等人类活动影响下破碎化程度升高.林地的DP和DE增加,IA下降,表明林地破碎化程度总体上也在增加,但是由于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建设工程,破碎化得到有效遏制.建设用地的DP和DE在所有地类中变化最为显著,其破碎化不断增加,使得整个地区的景观格局的稳定性变差.而水域和未利用地由于所占面积比例较小,景观指数变化不明显.3.2.2 景观水平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湘西高级别景区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J]. 麻学锋,杨雪. 自然资源学报. 2019(09)
[2]黄石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 王琦,王晓娜,牟惟勇,路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9)
[3]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差异探讨: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J]. 熊昌盛,谭荣,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2)
[4]1996—2015年巴音布鲁克天鹅湖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分析[J]. 徐晓龙,王新军,朱新萍,贾宏涛,韩东亮. 自然资源学报. 2018(11)
[5]三峡工程运行对洞庭湖湿地植被格局的影响及调控机制[J]. 李峰,谢永宏,陈心胜,邓正苗,邹业爱,李旭,侯志勇,曾静,胡佳宇.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06)
[6]基于RS和GIS巫山县20年土地利用特征变化及其预测研究[J]. 陈玮. 水土保持研究. 2017(04)
[7]基于地理加权和最小二乘线性回归模型的气温与NDVI聚集密度的相关分析[J]. 许剑辉,赵怡,钟凯文,阮惠华,孙彩歌. 热带地理. 2017(02)
[8]基于GWR模型的土地覆盖与地表温度的关系——以京津唐城市群为例[J]. 王佳,钱雨果,韩立建,周伟奇. 应用生态学报. 2016(07)
[9]湘西地区产业园区“两型”发展策略思考[J]. 马俊英. 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06)
[10]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效应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 刘永强,廖柳文,龙花楼,秦建新. 地理研究. 2015(04)
本文编号:32998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299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