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画意象探微及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08-01 00:59
对宋朝,邓广铭先生有着精准的评价“两宋期间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胡适在《中国中古思想小史》曾提到:“从秦始皇到宋真宗,约计一千二百年,为中国的中古时代,”则明确以宋代为中国近古时代文化之开端。宋代作为中国文化历史发展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期,一直是美学界较为关注的朝代,尤其文人画正式在宋代真正的得到发展,一改前朝对于具象的追求,开始真正走向了表达内心世界的绘画方式,这要比西方提早了将近9个世纪,现今对于宋代文人画的研究关注往往在技法与元素上,迄今没有对于文人画中的意象的深入研究,这样的局限限制了对文人画的整体研究,因此本文以文人画创作者的精神追求为基础,表明意象表达在文人画以及珠宝首饰中的重要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审美以自然为依托,即在自然中表达情感,这是意境营造的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一从宋代的背景出发,概括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从根本剖析文人画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宋代的经济政治对文人思想形成的影响,二是归纳文人思想,分析了宋代文人画中哲学思想。从中归纳文人士大夫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意象表达。三...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顾恺之《女史箴图》东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1的文化底蕴。所以,尽管画工有着精湛的画技,但却不像文人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这也就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美学探索,并被文人士大夫大力推崇,这一理论也就在文人当中得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宋代当时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观念。3.3.1.2.尚意宋代之前,绘画的作用通常是为了刻画人物,宣扬宗教为用,画风多为呆板的写实。自宋始,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便开始了对绘画功能有了全新的定义。苏轼所做《潇湘竹石图》便是他绘画理论的最好体现,这幅画作做与苏轼被贬黄州后,赠与孙莘老的墨宝,二人在政治上的观点相同,思想也十分接近。苏轼虽没有文同画竹的高超技艺,不追求高潮的写实,但追求的是心中意趣。作画部位追求画技的进步,而是它作为表达心中情绪的载体。虽不井然有序,但可窥见苏轼内心的神韵气魄。苏轼曾强调,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创作过程都应该像泉涌滔滔不绝,曾自评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所以苏轼经常会在饮酒后即兴作诗绘画,比较赞同快速的,无意识的感情流露。第一位提出士人画,并以此观点来区别画匠,曾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图3-2苏轼《潇湘竹石图》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33.3.2.米氏父子米芾,字元章,宋徽宗时期任书画学博士,居于润州,参与编撰《宣和画谱》。米芾的书画造诣很高,他的书法可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米友仁,字元晖,米芾长子,又名虎儿。后世称其父子为“大小米”。米友仁也十分擅长行书,绘画更继承了米芾的高超技艺,以山水画作为最高水平的代表,也由此成为了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之一。宋代作为院体画发展的顶峰,山水画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这也意味着山水画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在同一时期,文人画的作者作为群体开始逐渐形成,这意味着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开始萌芽出现,这种风格的出现,与之同时期的背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政治宽松,经济繁荣这些历史原因都造就了文人开始追求物质以外更高的精神层面,所以文人画的重意也就不足为奇,带动宋代文人画有了很大转变的,米氏父子有着很大的贡献。郭祥是这样评价米芾创作山水的:“远山浓淡几无影,远树高低略带行。”从图3-3米芾《岷山图》宋图3-4米芾《春山瑞松图》宋
本文编号:3314526
【文章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顾恺之《女史箴图》东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1的文化底蕴。所以,尽管画工有着精湛的画技,但却不像文人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这也就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独特的美学探索,并被文人士大夫大力推崇,这一理论也就在文人当中得到普及,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宋代当时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观念。3.3.1.2.尚意宋代之前,绘画的作用通常是为了刻画人物,宣扬宗教为用,画风多为呆板的写实。自宋始,文人士大夫绘画的兴起,便开始了对绘画功能有了全新的定义。苏轼所做《潇湘竹石图》便是他绘画理论的最好体现,这幅画作做与苏轼被贬黄州后,赠与孙莘老的墨宝,二人在政治上的观点相同,思想也十分接近。苏轼虽没有文同画竹的高超技艺,不追求高潮的写实,但追求的是心中意趣。作画部位追求画技的进步,而是它作为表达心中情绪的载体。虽不井然有序,但可窥见苏轼内心的神韵气魄。苏轼曾强调,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创作过程都应该像泉涌滔滔不绝,曾自评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乎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所以苏轼经常会在饮酒后即兴作诗绘画,比较赞同快速的,无意识的感情流露。第一位提出士人画,并以此观点来区别画匠,曾在《又跋汉杰画山二首》中图3-2苏轼《潇湘竹石图》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学位论文133.3.2.米氏父子米芾,字元章,宋徽宗时期任书画学博士,居于润州,参与编撰《宣和画谱》。米芾的书画造诣很高,他的书法可与王羲之相提并论。米友仁,字元晖,米芾长子,又名虎儿。后世称其父子为“大小米”。米友仁也十分擅长行书,绘画更继承了米芾的高超技艺,以山水画作为最高水平的代表,也由此成为了南宋著名的文人画家之一。宋代作为院体画发展的顶峰,山水画是中国自古就有的,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这也意味着山水画向着更高的境界发展,在同一时期,文人画的作者作为群体开始逐渐形成,这意味着符合他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形式开始萌芽出现,这种风格的出现,与之同时期的背景有着很重要的关系,政治宽松,经济繁荣这些历史原因都造就了文人开始追求物质以外更高的精神层面,所以文人画的重意也就不足为奇,带动宋代文人画有了很大转变的,米氏父子有着很大的贡献。郭祥是这样评价米芾创作山水的:“远山浓淡几无影,远树高低略带行。”从图3-3米芾《岷山图》宋图3-4米芾《春山瑞松图》宋
本文编号:3314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314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