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以徐州市贾汪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11-06 04:18
基于2000年、2008年、2016年遥感影像、历史矿井信息以及GIS空间分析方法,应用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范式:综合识别生态源地—经井田边界修正生态阻力面—应用电路理论构建生态廊道—判别生态过程障碍区,将代表生态修复需求、生态过程难易和生态要素特征的生态源地、障碍区和生态阻力面空间叠加,最终划定生态修复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年份生态源地面积平均约占贾汪区面积的17.77%,随着城镇化发展和矿井闭坑等因素影响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生态阻力面变化规律与之相反,并逐步以城镇化发展为主导影响因子。(2)生态廊道分布明显存在整体空间相似性和各镇内部分异性,呈环形沿河流分布或位于植被覆盖较好的低山丘陵区;障碍区明显存在重叠区域,主要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以北的区域,以北部和中部较多。(3)划分了生态保育区、生态提升区、生态修复区、生态控制区四个生态修复分区,面积分别为144.38 km2、189.60 km2、182.68 km2、103.34 km2。研究结论能够为贾汪区生态转型发展和生态修复提供空间指引。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土地利用示意图
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阻力值都有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出生态源地间穿越景观过程的难易程度。阻力值大的生态景观在空间上不利于生态过程,亟需进行生态修复。由图2可得,2000年生态阻力值介于8.34~101.42,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老矿街道、大吴街道、潘安湖街道、紫庄镇西南部等采矿活动干扰较高的区域以及交通运输活动频繁的江庄镇东北部;2008年生态阻力值介于4.36~132.21,阻力高值区分布与2000年类似,但范围较2000年有所增大,主要是煤炭开采范围的影响以及采煤活动带来的采空区、塌陷区进一步扩大导致;2016年生态阻力值分布范围为1.38~100,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干扰较高的老矿街道、大吴街道,中等偏上阻力值在全域均有广泛分布,呈现由城区往外逐渐减小的趋势;生态阻力所受影响由采矿活动和开发建设活动共同引致。2.3 生态廊道与障碍区分布
经统计,2000年、2008年、2016年生态廊道分别为58条、66条、44条,总长度分别为15.74 km、205.19 km、144.76 km;分散的生态源地会导致生态廊道单个长度变短、总体数量增多和总长度增加。2000-2008年生态廊道在<1.5 km、>4.5 km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在1.5~4.5 km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持续煤炭开采和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坑塘水面和建设用地增加,割裂生态源地连接水平,导致生态廊道长度呈现两极分化与适中长度生态廊道的减少;2008-2016生态廊道在各长度范围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贾汪区采取生态乡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源地集中连片分布与生态源地间所需生态廊道数量的减少。2000年、2008年、2016年生态廊道分布整体呈明显的空间相似性,主要分布在江庄镇、青山泉镇,呈树枝状从西北向南部延伸;在南北方向上,生态廊道沿着地势平坦耕地、大洞山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区分布;在东西方向上,生态廊道沿着大运河、不老河等河流水系向南北方向延伸。生态廊道在贾汪区北部山区分布密度较高,而在中部、南部、西南地区则分布较为稀疏,各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内部空间分异差异。
本文编号:3479148
【文章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2020,35(01)北大核心CSSCICSCD
【文章页数】:13 页
【部分图文】:
研究区自然地理与土地利用示意图
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对阻力值都有很大影响,主要反映出生态源地间穿越景观过程的难易程度。阻力值大的生态景观在空间上不利于生态过程,亟需进行生态修复。由图2可得,2000年生态阻力值介于8.34~101.42,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老矿街道、大吴街道、潘安湖街道、紫庄镇西南部等采矿活动干扰较高的区域以及交通运输活动频繁的江庄镇东北部;2008年生态阻力值介于4.36~132.21,阻力高值区分布与2000年类似,但范围较2000年有所增大,主要是煤炭开采范围的影响以及采煤活动带来的采空区、塌陷区进一步扩大导致;2016年生态阻力值分布范围为1.38~100,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人类活动干扰较高的老矿街道、大吴街道,中等偏上阻力值在全域均有广泛分布,呈现由城区往外逐渐减小的趋势;生态阻力所受影响由采矿活动和开发建设活动共同引致。2.3 生态廊道与障碍区分布
经统计,2000年、2008年、2016年生态廊道分别为58条、66条、44条,总长度分别为15.74 km、205.19 km、144.76 km;分散的生态源地会导致生态廊道单个长度变短、总体数量增多和总长度增加。2000-2008年生态廊道在<1.5 km、>4.5 km范围内呈现增长趋势,在1.5~4.5 km范围内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持续煤炭开采和城镇化建设导致的坑塘水面和建设用地增加,割裂生态源地连接水平,导致生态廊道长度呈现两极分化与适中长度生态廊道的减少;2008-2016生态廊道在各长度范围内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贾汪区采取生态乡镇建设、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采煤塌陷地生态修复等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态源地集中连片分布与生态源地间所需生态廊道数量的减少。2000年、2008年、2016年生态廊道分布整体呈明显的空间相似性,主要分布在江庄镇、青山泉镇,呈树枝状从西北向南部延伸;在南北方向上,生态廊道沿着地势平坦耕地、大洞山风景区等风景名胜区分布;在东西方向上,生态廊道沿着大运河、不老河等河流水系向南北方向延伸。生态廊道在贾汪区北部山区分布密度较高,而在中部、南部、西南地区则分布较为稀疏,各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内部空间分异差异。
本文编号:34791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479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