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地区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11 03:21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我国村镇地区出现了居民点分布零散、交通网络联系弱、土地利用率低下等空间问题。陕南地区南秦河流域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威胁流域内生态安全和村镇发展。陕南地区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对于解决陕南地区村镇生态安全问题和推动村镇空间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村镇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小城镇规划探寻一种新的思路。基于以上背景,本论文开展南秦河流域范围内的村镇空间整合研究。通过收集整理基础资料与实地调研考察,进行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村镇空间整合措施。本研究希望通过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研究,为陕南地区类似小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村镇发展、移民安置提供策略参考和借鉴意义,同时进一步深化与补充村镇空间整合研究的理论体系。首先,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的现状特征,归纳总结村镇空间现状问题:村镇空间节点分散化、产业基底破碎、土地利用率低等等。其次,从流域镇村体系整合、村镇居民点整合两个角度引导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南秦河流域镇村体系整合包括流域生态系统整合、镇村体系结构整合和基础设...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
1.1.2 生态诉求
1.1.3 村镇建设问题
1.1.4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陕南地区
1.4.2 南秦河流域
1.4.3 村镇
1.4.4 村镇空间
1.4.5 村镇空间整合
1.4.6 新农村社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村镇空间研究
2.1.2 村镇空间整合研究
2.1.3 陕南地区村镇空间研究
2.1.4 研究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空间分形理论
2.2.4 “图—底”关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南秦河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特征
3.2.1 南秦河流域居民点布局
3.2.2 南秦河流域产业布局
3.2.3 南秦河流域基础设施布局
3.2.4 南秦河流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3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问题
3.3.1 生态现状问题
3.3.2 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
3.3.3 产业布局现状问题
3.3.4 基础设施布局现状问题
3.3.5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思路
4.1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目标
4.1.1 综合维度
4.1.2 生态维度
4.1.3 经济维度
4.1.4 社会维度
4.1.5 网络维度
4.2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集约性原则
4.2.3 协调性原则
4.2.4 参与性原则
4.3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内容
4.3.1 生态本底整合
4.3.2 镇村体系整合
4.3.3 村镇居民点整合
4.4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动力
4.4.1 外部动力机制
4.4.2 内部动力机制
4.5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方法
4.5.1 生态本底整合方法
4.5.2 镇村体系整合方法
4.5.3 村镇居民点整合方法
4.6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路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秦河流域镇村体系整合
5.1 南秦河流域生态系统整合
5.1.1 基质保护范围划定
5.1.2 廊道宽度设定
5.1.3 斑块发展方向制定
5.1.4 流域空间管制综合结果
5.2 南秦河流域镇村体系结构整合
5.2.1 村庄分类与布点
5.2.2 职能类型结构
5.2.3 规模等级结构
5.2.4 空间布局结构
5.3 南秦河流域基础设施网络整合
5.3.1 村镇交通体系
5.3.2 村镇基础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居民点整合
6.1 南秦河流域城镇社区整合
6.2.1 城市社区整合
6.2.2 城镇镇区整合
6.2 南秦河流域新农村社区整合
6.3.1 新农村社区布点
6.3.2 新农村社区分类
6.3.3 平原盆地型社区
6.3.4 丘陵河谷型社区
6.3.5 高山沟谷型社区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发达地区跨镇域城镇空间整合机制研究[J]. 洪苗,段进.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3)
[2]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J]. 陈晓华,王方,储金龙.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06)
[3]基于物元模型的村镇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J]. 王山海,刘耀林,孔雪松,毛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3)
[4]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戈大专. 经济地理. 2015(12)
[5]国外房屋(住宅)研究对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启示[J]. 熊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 地理研究. 2013(12)
[7]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J]. 张国栋,谭静池,李玲. 调研世界. 2013(10)
[8]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J]. 焦贝贝,石培基,刘春芳,陈莉,刘海猛. 资源科学. 2013(08)
[9]“图”与“底”——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思考[J]. 陆希刚.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4)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南农村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王颖. 江南论坛. 2013(04)
博士论文
[1]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D]. 李书亭.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2]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县域尺度城乡地域系统空间整合研究[D]. 郭志富.河南大学 2015
[4]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 朱炜.浙江大学 2009
[5]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绿色发展问题研究[D]. 王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2]“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D]. 罗怡.江西师范大学 2018
[3]陕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璐.长安大学 2018
[4]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规划策略研究[D]. 魏栋.长安大学 2018
[5]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其发展路径研究[D]. 毛云骞.长安大学 2017
[6]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乾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孙道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7]陕南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形态特征评价体系研究[D]. 杨燕如.长安大学 2017
[8]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D]. 陈若曦.长安大学 2017
[9]镇域统筹发展导向下的传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D]. 王方.安徽建筑大学 2017
[10]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王光伟.重庆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18042
【文章页数】:1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导向
1.1.2 生态诉求
1.1.3 村镇建设问题
1.1.4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对象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陕南地区
1.4.2 南秦河流域
1.4.3 村镇
1.4.4 村镇空间
1.4.5 村镇空间整合
1.4.6 新农村社区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研究综述
2.1.1 村镇空间研究
2.1.2 村镇空间整合研究
2.1.3 陕南地区村镇空间研究
2.1.4 研究评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城乡规划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空间分形理论
2.2.4 “图—底”关系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分析与评价
3.1 南秦河流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特征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2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特征
3.2.1 南秦河流域居民点布局
3.2.2 南秦河流域产业布局
3.2.3 南秦河流域基础设施布局
3.2.4 南秦河流域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3.3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现状问题
3.3.1 生态现状问题
3.3.2 居民点布局现状问题
3.3.3 产业布局现状问题
3.3.4 基础设施布局现状问题
3.3.5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现状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思路
4.1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目标
4.1.1 综合维度
4.1.2 生态维度
4.1.3 经济维度
4.1.4 社会维度
4.1.5 网络维度
4.2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原则
4.2.1 生态性原则
4.2.2 集约性原则
4.2.3 协调性原则
4.2.4 参与性原则
4.3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内容
4.3.1 生态本底整合
4.3.2 镇村体系整合
4.3.3 村镇居民点整合
4.4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动力
4.4.1 外部动力机制
4.4.2 内部动力机制
4.5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方法
4.5.1 生态本底整合方法
4.5.2 镇村体系整合方法
4.5.3 村镇居民点整合方法
4.6 南秦河流域村镇空间整合路线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南秦河流域镇村体系整合
5.1 南秦河流域生态系统整合
5.1.1 基质保护范围划定
5.1.2 廊道宽度设定
5.1.3 斑块发展方向制定
5.1.4 流域空间管制综合结果
5.2 南秦河流域镇村体系结构整合
5.2.1 村庄分类与布点
5.2.2 职能类型结构
5.2.3 规模等级结构
5.2.4 空间布局结构
5.3 南秦河流域基础设施网络整合
5.3.1 村镇交通体系
5.3.2 村镇基础设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南秦河流域村镇居民点整合
6.1 南秦河流域城镇社区整合
6.2.1 城市社区整合
6.2.2 城镇镇区整合
6.2 南秦河流域新农村社区整合
6.3.1 新农村社区布点
6.3.2 新农村社区分类
6.3.3 平原盆地型社区
6.3.4 丘陵河谷型社区
6.3.5 高山沟谷型社区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经济发达地区跨镇域城镇空间整合机制研究[J]. 洪苗,段进. 现代城市研究. 2017(03)
[2]基于“三生”空间协调的传统村镇居民点空间优化研究——以国家建制镇示范点源潭镇为例[J]. 陈晓华,王方,储金龙.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 2016(06)
[3]基于物元模型的村镇建设用地综合适宜性评价[J]. 王山海,刘耀林,孔雪松,毛艳. 湖北农业科学. 2016(03)
[4]中国村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机理与模式研究[J]. 屠爽爽,龙花楼,李婷婷,戈大专. 经济地理. 2015(12)
[5]国外房屋(住宅)研究对巴蜀传统民居研究的启示[J]. 熊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6]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J]. 海贝贝,李小建,许家伟. 地理研究. 2013(12)
[7]移民搬迁调查分析——基于陕南移民搬迁调查报告[J]. 张国栋,谭静池,李玲. 调研世界. 2013(10)
[8]黄土高原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因子关系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J]. 焦贝贝,石培基,刘春芳,陈莉,刘海猛. 资源科学. 2013(08)
[9]“图”与“底”——关于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的思考[J]. 陆希刚. 城市规划学刊. 2013(04)
[10]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南农村空间形态演变研究[J]. 王颖. 江南论坛. 2013(04)
博士论文
[1]黑龙江省垦地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研究[D]. 李书亭.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
[2]中原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研究[D]. 张东.华南理工大学 2015
[3]县域尺度城乡地域系统空间整合研究[D]. 郭志富.河南大学 2015
[4]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 朱炜.浙江大学 2009
[5]城市化加速时期村庄集聚及规划建设研究[D]. 赵之枫.清华大学 2001
硕士论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陕南地区传统村落绿色发展问题研究[D]. 王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2]“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村庄发展评价及建设规划分类研究[D]. 罗怡.江西师范大学 2018
[3]陕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周璐.长安大学 2018
[4]景观生态学视角下陕南地区低山丘陵型乡村聚落规划策略研究[D]. 魏栋.长安大学 2018
[5]陕南地区城镇化质量评价及其发展路径研究[D]. 毛云骞.长安大学 2017
[6]新型城镇化导向下乾县乡村聚落体系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孙道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
[7]陕南历史文化名镇空间形态特征评价体系研究[D]. 杨燕如.长安大学 2017
[8]陕南地区传统村落景观特征研究[D]. 陈若曦.长安大学 2017
[9]镇域统筹发展导向下的传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D]. 王方.安徽建筑大学 2017
[10]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王光伟.重庆大学 2017
本文编号:37180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718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