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浅谈我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运用

发布时间:2017-10-18 22:41

  本文关键词:浅谈我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透视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摘要】:社会发展过程中,透视学的发生、演变和发展一直是与人类的绘画、工艺、建筑等艺术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所以透视学是人类在视觉艺术领域长期实践和探索的产物,是一门独立的技法理论学科。它是专门研究如何把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空间表现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并在这个平面中真实地反映出物像的立体空间感和深度距离感。很多学者一讲到透视学就认为它是西方的东西,与我们中国画无关,甚至认为我们古代绘画是没有透视的,是不讲透视法的。所以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想弄清楚我国传统绘画到底讲不讲透视法则?古代的画家们是如何在自己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理解和掌握客观物像的透视规律并灵活自如地运用到绘画中去的?本文从四个方面的内容来分析中国传统绘画的透视法则。第一章具体介绍了透视的概念。第二章我国传统绘画透视观的形成。主要介绍了我国传统绘画中所表现的时空观念不同于西方,导致了绘画创作中出现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法。第三章我国传统绘画中透视的发展过程。本章节本人主要通过古代各种文献和画论中提出绘画时应注意遵守的透视法则和具体分析宗炳的《画山水序》,郭熙的“三远法”和沈括的“以大观小”法,来证明我国古代画家不但是讲究透视法的,而且还形成了我国传统绘画中所特有的“远”观的透视法则。第四章我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具体运用。本章节本人运用具体的图画来具体分析我国传统绘画中特有的绘画形制长卷、立轴的透视应用以及建筑绘画、家具、人物画中的透视运用。最后总结出我国传统绘画中采用的透视是多样化的,如多视点透视、远视距、高视点、斜俯视、“反透视”法以及西画中的焦点透视等。我国传统绘画在空间表现上历来是主观意向大于客观表现,为了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如山水画要求“远观气势,近观气质”,建筑、车舆器物要做到如现实中的“常形”态等等各种理想要求。西方的焦点透视满足不了这种理想要求,只有多个视点组合才可以做到我国传统绘画中的理想艺术效果。因此,我国传统绘画在画面构成中采用了“多视点”、“远视距”、“高视点”、“斜俯视”等多种透视表现法,使画面中不同时空的景物能够自然谐调的组合在一起。
【关键词】:透视 焦点透视 散点透视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J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前言7-8
  • 第一章 透视的概念8-9
  • 第二章 我国传统绘画透视观的形成9-14
  • 2.1 空间观9-10
  • 2.2 时空观10-12
  • 2.3 人与空间的关系12-13
  • 小结13-14
  • 第三章 我国传统绘画中透视的发展14-15
  • 第四章 我国传统绘画中透视法的具体运用15-25
  • 4.1 狭长的手卷和立轴长卷在构图中的透视运用15-18
  • 4.1.1 手卷画15-17
  • 4.1.2 立轴长卷画17-18
  • 4.2 我国传统绘画在建筑绘画中的透视运用18-21
  • 4.3 我国传统绘画中家具的透视运用21-25
  • 总结25-26
  • 参考文献26-27
  • 致谢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奇峰;关于中国画的透视问题[J];美术;1958年01期

2 裴静海;不容忽视的透视规律——论关于立方体的焦点透视关系[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3 赵永军;;从焦点透视到中国语境[J];艺术界;2009年06期

4 曾晓航;概述画面中时间元素的表达方法的演变[J];装饰;2005年10期

5 王寅;;整体表述与焦点透视——中英诗歌的语言文化差异一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6 徐艳;;中国画布白与西方焦点透视比较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吴燕平;;中国古代山水长卷的空间视角与表现方式[J];文艺研究;2008年05期

8 聂涛;“卧游”对中国山水画透视法的影响[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9 刘菲;;试论写实艺术的写实[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7期

10 刘应宗;取移法与中国山水画[J];黄冈师专学报;1997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法;;中西美学审美方式论[A];东方丛刊(1992年第2辑 总第二辑)[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长水;我的山水观[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周开芬;浅谈我国传统绘画的透视运用[D];中国美术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10575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0575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a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