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8 23:00

  本文关键词: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出处:《艺海》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 徐悲鸿 潘公凯 融合主义 写实主义


【摘要】:本文旨在对徐悲鸿及其现代性的研究进行研究。徐悲鸿作为中西融合的代表人物,关于他的研究文献非常多,但是对他的现代性研究则凤毛麟角。本文对他的现代性的研究进行了分类,最后探讨了一下这方面研究缺乏的原因,并提出了目前现代性研究的当务之急。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Xu Beihong and his modern research. Xu Beihong,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ntegration of China and the west, has a lot of literature on his research, but it is rare to study his modernity. This paper classifies the research of his modernity, and finally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research in this area, and puts forward the urgent matter of modern research.
【作者单位】: 太原师范学院美术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上海双年展艺术史观研究(1996-2016)”(16YJC760076)
【分类号】:J212
【正文快照】: 20世纪中国画的发展有两条主要路径,一是中西融合,二是传统演进。[1]而中西融合在文化上最初表现为“中体西用”。康有为提出“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的融合主义构想开其先河,蔡元培主张的“中西短长互补”的观念通过其“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体现出来。此后即是徐悲鸿“西方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公凯;潘公凯作品选[J];艺术·生活;2005年01期

2 ;潘公凯作品[J];美术研究;2010年04期

3 潘公凯;;潘公凯画作[J];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06年05期

4 李士伟;王晓霖;;潘公凯:大笔大墨[J];教育与职业;2006年34期

5 ;中国美术的现代转型与文化自信——潘公凯先生专访[J];金融博览;2007年02期

6 薛永年;;深思远瞩的学者画诉求——在潘公凯作品前沉思[J];美术研究;2007年01期

7 王静;;潘公凯的跨学科艺术实践[J];东方艺术;2013年07期

8 裴燕;;从科技迷到艺术家——潘公凯的跨界[J];IT经理世界;2013年11期

9 何一枫;舒姝;;潘公凯:传统与现代的跨界者[J];文化交流;2014年05期

10 马锋辉;;潘公凯画作赏析[J];今日浙江;201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艺平;潘公凯:“艺二代”的非“拼爹”艺术人生[N];证券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万静;潘公凯:“守旧派的新代表”[N];南方周末;2007年

3 汪建根;潘公凯委员:设计教育趋同化是发展中的突出问题[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屈菡;展示中国智慧的“东方之冠”[N];中国文化报;2010年

5 林子;潘公凯的构想: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N];中国艺术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徐红梅;不能只说不做[N];人民日报;2009年

7 胡虹娅 韦文川;潘公凯:亲历两美院[N];人民政协报;2004年

8 陈薇蓉;静水深流 翰墨入境[N];美术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江继兰;潘公凯:艺术有边界 教育分中西[N];中国文化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江继兰;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N];中国文化报;2010年



本文编号:1347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347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1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