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登州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 杨家埠木版年画 海市图 图像学 八仙 民间信仰 出处:《山东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清代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天下第一大景·登州海市大图》(本文简称:《海市图》)是一幅传统木版套色年画,其制作工艺反映了清末杨家埠年画繁荣时期的典型特点。但是该作品与同时期的其它木版年画相比,在尺幅、工艺、用途方面存在差别,画面内容、构图、工艺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现有文献普遍认为《海市图》是一幅"大横批"欣赏类炕头画,描绘了登州的海市蜃楼美景。本文认为此结论在作品内容、用途、内涵三个方面存在疑点,这三个质疑成为本文研究的切入点。从对作品内容、主题、母题的分析可见,该作品反映了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复杂性,画面中的故事体现了中国道教的三官崇拜和积善成仙的文化内涵。目前学界对民间年画的研究多采用"风格学(Form)"方法,也就是"图像(Picture)"类比方法,对多幅作品或是一类作品的审美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对木版年画的研究区别于已有研究,以"瓦尔堡—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的"图像学(Iconology)"阐释范式为基础,结合形式分析法、文献学法、民俗学法等方法论,就一幅作品的图像含义、作品结构和作品内涵,进行了系统性阐释,"以小见大"地揭示了杨家埠木版年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审美特征和思想文化内涵。本文从《海市图》的"海市"构图和"八仙"图像入手,吸收了风格学的作品分析和图像学的内涵研究策略,对该作品进行了图像分析、历史考释和内涵阐释,揭示"表象一结构一本质"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海市图》的系统研究框架。提出了《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命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导论部分探讨了《海市图》的研究价值,分析了图像学方法论的科学性;归纳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图像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首先,论述了《海市图》的研究价值和图像学方法论的科学性。认为《海市图》是一幅尺幅大、内容多、内涵丰富的民间木版年画,画面采用了传统人物形象与西方焦点透视法相结合的造型方法,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殊的审美价值。《海市图》被法国教会收藏,成为外国教会研究中国民间信仰的样本,这表明该作品除了审美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宗教价值。本文对现有文献中《海市图》所描绘的内容、用途和内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本文的三个质疑,认为已有文献中关于登州海市蜃楼美景的传统说法是欠妥的;其用途不是简单的欣赏类炕头画,此幅作品除了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外,图像背后蕴含了伦理教化功能;画面反映了以道教三官崇拜为基础的民间积善成仙思想。论述了《海市图》图像学研究的科学性,指出图像学研究方法脱胎于中世纪基督教图像志分析,因此特别适合具有历史、文学和宗教背景作品的图像研究。国外图像学理论经历了风格学和图像学两个阶段,逐步走向成熟。在风格学阶段,研究重点是分析造型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在图像学阶段,研究重点是将艺术看成是时代、社会的产物,挖掘作品蕴含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剖析艺术作品的深层含义。其次,分析了中国绘画图像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指出目前学界对于中国传统美术的图像学研究多集中在中国画或某些原始图腾符号上,对于民间木版年画的研究鲜见。通过剖析曹星原关于《清明上河图》"多角度"研究方法、叶舒宪的"四重论证法"、韩从耀的"图像与话语"图像内涵研究方法,提出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图像综合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海市图》的图像学研究思路。本文的《海市图》研究综合了风格学和图像学的方法,构建了该作品"表象—结构一本质"的综合研究框架。结合学界关于"八仙"母题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全国各地八仙题材木版年画的图像特点,认为《海市图》的研究应该从"海市"内容和"八仙"图像入手,辩证地运用图像学理论方法对该作品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图像综合研究。第一章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海市图》进行了图像分析。对作品图式、创作时代、题跋文字、木版年画工艺等内容进行了考辨和分析,厘清了作品的年代、用途和特征。首先,根据画面图像对作品内容进行了分析。对《海市图》进行了图式分析,认为该作品采用了焦点透视和传统人物形象相结合的手法,是一幅中西合璧作品;考释了作品的创作年代,根据作品所署店名"义和画店"、《海市图》被外国传教士收藏的时间、纸张和颜料等因素,确定了作品的创作年代应为1896年至1905年之间;考释了《海市图》中的文字,对比画面中大量简体字与异体字,否定了该作品为"民国说"、"新年画说"、"建国后说",认为《海市图》是清代杨家埠年画由檦版印刷转向平面印刷时期的典型作品。其次,对作品工艺与用途进行了剖析。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海市图》的工艺方法,认为清代杨家埠木版年画通过简化色版数量,采用了平面印刷,降低了印刷技术难度,提高了生产效率,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革新是对明代短版印刷术的继承与创新;另外《海市图》通过"拼版"套色工艺,解决了大尺幅、复杂图形无法准确套色印刷的问题。根据作品尺幅与民居生活空间中观赏视距的冲突,否定了《海市图》为炕头画类型的学界说法;进一步分析了作品图像中的"日"、"月"元素和山东地区传统民居布局特点,结合作品中大量妖魔鬼怪等内容的描绘,认为《海市图》不是一幅室内欣赏类炕头画,而是用于北方院落的照壁画或者公共空间中的装饰画。第二章对《海市图》的题材原型进行了考释,分别探讨了《海市图》的人物原型、时节地点原型和故事原型。该章分为三节。第一节分析了《海市图》的人物原型。认为"海市"是作品故事线索,通过对登州蓬莱地理位置和周围环境的综合考察,指出《海市图》不是自然海市蜃楼景色的摹写,而是作者借用"海市"概念建构作品主题的时空线索。认为"八仙"是作品人物线索,通过对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河北武强、苏州桃花坞、河南朱仙镇等地的八仙题材年画进行了类比和归纳,指出八仙题材在民间木版年画中的广泛应用。第二节分析了《海市图》的时节地点原型。通过分析图像的表现内容,结合民俗历史文献的梳理,认为《海市图》表现的民俗时节是元宵节、三月三和四月十八。对《海市图》中的建筑与潍县老建筑进行了结构分析和比较,结合实地调研,认为作品中建筑原型不是来自潍县本地,而是来自蓬莱阁天后宫,而画中左右对称两个戏台造型是杂糅了蓬莱阁天后宫和当地蓝关戏舞台形式。第三节分析了《海市图》的故事原型。认为《海市图》上半部分来源于当地的元宵节和三月三庙会,下半部分源自节庆时的社火游戏,结合对于山东胶东地区的"五路口八仙戏"、"蓝关戏"剧目、唱词的考证和追溯,本文认为浙、闽、粤等地是山东八仙戏的来源地,将这三地的八仙戏程式与《海市图》中的人物进行比对分析,可以推断《海市图》上半部题材故事原型源自清代江南的"大八仙戏",主题是群仙为西王母祝寿;通过分析《海市图》中间部分图像主体物件"锅"造型,可以推断故事主题是"汤镬地狱"故事,故事原型来自于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的"春月燎猎"。通过对蓝关戏《八仙过海》和淄博《八仙过海》戏的分析,认为《海市图》下半部故事主题是《八仙过海》戏的最后一场《说和》戏,作品表现形式借鉴了民间《八仙过海》社火游戏。第三章对杨家埠木版年画《海市图》中的八仙母题源流进行了考辨。在《海市图》题材原型考释的基础上,认为画面所描绘的是"八仙庆寿"、"春月燎猎"、"八仙过海"三个民间故事,八仙是联系三个故事的纽带。首先,考辨了八仙的源流,明确了八仙作为民间广为流传的八位道教神仙,其事迹、传说、形象均渗透在宗教活动、社会生活、文化娱乐的各个层面,八仙是我国主要神话母题之一。指出了历代八仙人物组合各异,梳理了汉八仙、唐八仙、宋元八仙等不同八仙组合形式。其次,考辨了 "八仙东汉起源说",否定了"钟吕八仙元代说",结合对辽宁博物馆所藏缂丝作品《八仙庆寿图》人物服饰的分析,认为钟吕八仙母题源流最早可追溯到北宋末年,《海市图》中的八仙人物组合正是以宋代钟吕八仙为蓝本的人物组合。第四章对《海市图》进行了图像内涵阐释,解读了《海市图》的时空一体的叙事方法、惩恶扬善的民间信仰,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天人感应、积善成仙的道德规劝和思想内涵。该章分为四节。第一节阐释了《海市图》独特的时空一体叙事方法。《海市图》中呈现出了多维的时间形态和中西合璧的空间形态,这是中国民间绘画所具有的时空一体审美观叙事方法。《海市图》图像的时间原型包括三个时节庙会时间,即正月十五、三月三和四月十八;三个图像故事代表的时间分别是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等;图像中两组"日"与"月"代表了昼夜循环往复时间。《海市图》打破了人们对时间点性和线性认识的现实经验,构建了一种连续的、交错的、多维立体的时空形态。《海市图》中出现了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空间形态,设置了一明一暗两种视觉结构,利用视觉错觉调和了焦点透视产生的三维空间与中国传统绘画二维空间的矛盾。第二节阐释了《海市图》中的民间信仰。认为"八仙庆寿"、"春月燎猎"、"八仙过海"三个故事反映了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三官崇拜发生了由自然神崇拜至道德神崇拜,再至民俗神崇拜的转变;三官职能发生了由祛病至生死功过考核,再至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等职能的转变。明清两代的三官从先天神演变为后天神,从道教神演变为民间神,从单一职能神演变为广义道德神,从道德神演变为民俗神。第三节剖析了《海市图》中蕴含的思想内涵、三官崇拜的思想基础、天人感应的道德规劝、积善成仙的人生追求。认为《海市图》图像内涵不是清代民间年画流行的民俗神福禄寿三星,而是道教的天地水三官崇拜。道教重视现世人生的生命价值,将人的生命与神仙信仰融合为一体,基于三官崇拜的思想基础,该作品反映了行善长寿、积善成仙的道教"贵生"思想。最后,指出了以善求长生不老成为道教的根本教义,行善是道教根本的人生观,追求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成为道教的一种道德感化。结论部分回应了对《海市图》的三个质疑,总结了本文对《海市图》进行图像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及其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通过对《海市图》的图像分析、历史考释和思想内涵阐释,分析了《海市图》的作品图式、创作时间、文字内容、年画工艺,认为该作品的创作年代是清末,用途是用于公共空间宣传劝善文化的年画作品;《海市图》人物原型是道教中的八仙,通过画面内容讲述了"八仙庆寿"、"春月燎猎"、"八仙过海"三个主题故事,体现了道教中天地水的三官崇拜。通过八仙母题源流的考释,分析了历代八仙人物组合形式的不同特质,认为钟吕八仙组合是民间木版年画中的母题原型,其组合形式形成于北宋末年,八仙题材年画在明清两代比较流行。通过对《海市图》的图像分析,阐释了《海市图》多维交错的时间形态、中西合璧的空间形态和时空一体的审美观;《海市图》作为一幅木版年画,通过审美化的艺术形式暗寓了三官崇拜的民间信仰、天人感应的道德规劝与积善成仙的人生追求。本文以图像学为理论范式,综合了风格学、文献学和民俗学等多视角多维度的图像综合研究方法,阐释了《海市图》作品图像的审美特征和隐喻的历史、民俗、信仰内涵。本文的阐释方法克服了纯理论研究的抽象性和纯艺术研究的表象性,融合了图像学和风格学的研究方法,从多视角多维度对作品进行了深度阐释。本文的学术成果对于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具有参考价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8.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燕;;云南甲马信仰的道教文化考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2 刘伟冬;;图像学与中国宗教美术研究[J];新美术;2015年03期
3 谢雨佟;;时间之矢的历史嬗变及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4年09期
4 曾繁仁;;敦煌艺术中“天”的形象到“天人”形象的历史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于雯霞;刘培;;宋代天人感应学说与祥瑞灾异赋创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6 常山;;论中国民间年画的戏曲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高登·伯奈特;叶茹飞;;美学与图像学[J];民族艺术;2014年01期
8 刘伟冬;;图像学与汉画像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年06期
9 赵宪章;;语图叙事的在场与不在场[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8期
10 孙艳秋;;艺术进化与进步之辩——以“艺术意志”为考察中心[J];北方论丛;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燕;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程波涛;民俗艺术学视角下的祝寿图像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3 王拓;晚清杨柳青画师高桐轩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4 耿涵;民间信仰实践中的造神与构境[D];天津大学;2014年
5 陈研;如幻会真—闵齐O刊《会真图》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4年
6 朱天;蒙福之女—从《受胎告知》看圣母绘画形像的演变[D];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7 吕倩;图像学语境下的中世纪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建筑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吕旭峰;危机与创伤[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赵們;道教自然观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s,
本文编号:1521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52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