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诗情画意”入“境”来—刘金贵工笔人物画艺术赏析

发布时间:2021-04-19 11:12
  刘金贵是中国现代画坛中极富个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家。“诗情画意”的交融意境,构成了刘金贵绘画的世界。因而从“诗情画意”中入手,可以全面了解和解读刘金贵的绘画艺术,并能从中体会到其画作表层之上的“简义”和深层之上的“复杂”。本文正是通过阐述“诗中画”、“画中诗”的传统文化脉络,将其文化精髓渗入到刘金贵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另探画里画外所独有的美学内蕴。 文章的引言确定了本文的重点,即以中国画的灵魂—“诗情画意”的美学内蕴导出现当代中国画艺术的主要核心,进而引出刘金贵的绘画现状,并针对刘金贵画中所富有的“诗情画意”般的美学内蕴展开阐述。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自汉代以来诗中画、画中诗的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而导出中国画意境中最高的境界——“诗情画意”的美学内蕴,并由此引出本文的主人公刘金贵的工笔人物画艺术。 第二部分通过“读”刘金贵的画作,分别从戏化田间,深入人文;闻道之心,观化阅世;成教化,助人伦三个方面着重解读了刘金贵工笔人物画中蕴涵的“诗情画意”般的美学内蕴。刘金贵能将“诗情画意”般的美学内蕴与绘画创作交融汇进,首先,离不开对自然界的关注,因为,自然是他创作的源泉及想象的出发点。其次,刘金贵感受到作为一名对社会有影响力的画家,他有责任和义务积极地去关怀现实,,通过自己的画笔,描尽生活中的细节及场景,传递对当前世界以及现世自由与秩序的向往。再次,刘金贵不忘他作为教师的身份,始终高扬着“成教化,助人伦”这面旗帜,为艺术之火的燎原做出了辛勤的传播! 第三部分从构图之精、造型之美、设色之妙、线条之逸四方面阐述了刘金贵意蕴并重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正是由于拥有“见山是山”、不言其形、不以类赋彩、不似之似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才更使得他画作中蕴含着常人莫及的“诗情画意”般的高超意境。 第四部分通过“悟”刘金贵的画作,从艺术与生命的双重超越论、审美悟修观及这种诗意造境美学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表达了刘金贵高超的艺术品格及对当下中国画坛描摹自然重表向轻意境的艺术理想突破,并阐释了刘金贵的当代美学价值观的深远影响及其绘画艺术语言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1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诗中画、画中诗的传统文化脉络
二、 “读”——刘金贵“诗情画意”中的美学内蕴
    (一)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戏化田间,深入人文
    (二) 、不受尘埃半点侵,层层剥尽见蕉心[2]——闻道之心,观化阅世
    (三) 、治世传移载之道,启蒙哲理如航炬-成教化,助人伦
三、 “品”——刘金贵意蕴并重的绘画艺术语言特色
    (一) 、“见山是山”——刘金贵“诗画”境界的构图之情
    (二) 、不言其形——刘金贵“诗画”境界的造型之美
    (三) 、不以类敷彩——刘金贵“诗画”境界的设色之妙
    (四) 、“不似之似”——刘金贵“诗画”境界的用线之逸
四、 “悟”——刘金贵的美学思想对当代美学价值观的影响
    (一) 、以物游心——艺术与精神的双重超越论
    (二) 、顿悟渐修——刘金贵审美悟修观
    (三) 、艺重道远——刘金贵的诗意造境美学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罗汉儒;此处无饰胜有饰——论景德镇陶瓷绘画的“空白美”[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S1期

2 阎玉华;;水墨人物画教学思考[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01期

3 章晋荔;禅境与艺境[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邹全;论绘画中对立统一艺术规律[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查海燕;綦江少儿版画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04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1604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89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