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风格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brushwork has experienced a tortuous process of desolation, recovery and prosperity. In the 1980s, the prosperity of China's fine brushwork can be said to have adapted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he aesthetic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period, and it has also achieved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techniques and techniques. The innovation and expansion of concept and formal language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fine arts.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and studying the traditional fine brushwork, the contemporary fine brushwork artists have created a more diversified artistic style, incorporated the new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 factors, and through the rational reference to the expression of western painting, From the style, technique, material, form to the idea, all carried on the overall innovation, has evolved some new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has formed the fine brushwork new development peak. The study of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fine brushwork since the 1980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realistic style, the attempt and application of expressive language as two branch points to carry out a specific study of the diversified style of fine brushwork; The third part is to sum up and summarize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fine brushwork, and find out what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n his future creation. Since the 1980s, fine brushwork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art. It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and fresh explo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the actual way of expression, the expression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so on. It has great research value, and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fine brush painting art creation.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八十年代文学与人大课堂[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施正琛;;八十年代的启蒙[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10期
3 徐红萍;;一场美丽误会?一种美好情怀?——查建英与她的《八十年代访谈录》[J];观察与思考;2006年15期
4 程光炜;李杨;;重返八十年代 主持人的话[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1期
5 毕光明;;精神的八十年代[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6 何平;;怎样的八十年代? 如何记忆?[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2期
7 程光炜;;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学典;;“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原道;2009年00期
9 加藤三由纪;孙放远;;重读八十年代文学——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现场”为根据[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1期
10 王学典;;“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南南;;元话语:八十年代文化语境中的“救亡压倒启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朱人俊 田井挽[A];何克希将军[C];1993年
3 文贵良;;阿城的“短”:八十年代的话语建设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陈晓明;饶翔;许维贤;张清芳;郑鹏;;2006年文学关键词[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5 姜哲军;;论文艺与功利[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六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0年
6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7 白烨;;分野、分流与分化——媒体时代的文学流变考察[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8 陈德兴;;现场设备管理中的模糊诊断[A];2010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9 吴越;;蔡翔:什么在影响我们对八十年代的记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1.5)[C];2011年
10 陈培浩;;散文诗理论建构中的“征古主义”策略——关于散文诗起源的一种思考[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逸强;回望八十年代[N];经济观察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凌俊 见习记者 吴飞;八十年代写作:商业成功还是文学成功?[N];文学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沈山;八十年代:记忆与想象[N];财经时报;2006年
4 刘晗;八十年代:走向过去或回到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朱航满;重返八十年代:怀念,或者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6年
6 潘凯雄;关于《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N];文汇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马志宇;80年代文化的黄金时代[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0年
8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王海洲;“知识”与八十年代电影[N];中国艺术报;2011年
9 赵宗彪;八十年代属于谁[N];台州日报;2011年
10 朱航满(书评人);怀念与反思1980年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徐勇;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与“青年问题”[D];北京大学;2012年
2 李海霞;危机下的文学图景[D];上海大学;2007年
3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姜源;异国形象研究:清朝中晚期中美形象的彼此建构[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婕;评价史视阈下的八十年代小说批评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4年
2 杨斐尔;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邵氏恐怖电影研究[D];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16年
3 崔谦;“新潮汐”的起起落落[D];西北大学;2016年
4 林子琛;八十年代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高明;八十年代以来工笔画风格研究[D];渤海大学;2017年
6 王琛;论八十年代“方法论革命”及其历史域境[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丹珂;记忆与讲述[D];山东大学;2011年
8 崔丽君;论八十年代少年小说的当代转型[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文学本质论的演变[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朱志刚;在时光中游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旅游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803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380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