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梵高的表现性与写意性

发布时间:2018-12-31 09:19
【摘要】:作为世界上著名画家文森特·梵高,他的绘画不同于他所在时代的任何一个艺术家的作品。梵高绘画中的"表现性"和类似"写意性"的手法,明显结合了东方艺术的特点。他以线分割物象,以笔触的长短,快慢,扭曲来表现画家本人的情感与情绪。在他之前西方是没有先例的。任何绘画不会天生就是那个样子,画家风格的形成总是离不了传统。梵高很早就开始了绘画,并且继承和吸收了西方绘画的传统精神,偶然的机会,梵高在印刷品上看到了东方的艺术,充满热情地吸收后,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充满"表现性"和"写意性"的绘画风格。现代的信息流量大于历史上的任何时候,交流、融汇、吸收是如今文化生态的常态。在这点上,研究梵高会给我更大的启发。
[Abstract]:As a world-famous painter Vincent Van Gogh, his painting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ny artist of his time. Van Gogh's "expressiveness" and similar "freehand brushwork" obviously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riental art. He used lines to divide images, to express the artist's emotions and emotions by the length, speed and distortion of his strokes. There was no precedent in the West before him. No painting is born like that, and painters form styles that never go away from tradition. Van Gogh began painting early, and inherited and absorbed the traditional spirit of Western painting. By chance, van Gogh saw the art of the East in his print, and absorbed it enthusiastically. Created what we see today-full of "expressive" and "freehand brushwork" painting style. The flow of modern information is greater than any time in history, communication, fusion, absorption is the norm of cultural ecology today. At this point, studying Van Gogh will give me more inspira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
【分类号】:J2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宝印;曲哲;;梵高《割掉耳朵的自画像》浅议[J];消费导刊;2009年09期

2 吴冠中;;谈梵高[J];美文(下半月);2014年04期

3 赵思江;;梵高画作的“科学魅力”[J];大科技(科学之谜);2008年12期

4 甘木;;梵高之死 一个传奇的诞生[J];文明;2011年11期

5 ;梵高的激情[J];新少年;2004年10期

6 卢禹舜;我看梵高——在荷兰梵高美术馆[J];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7 Joy;;我就是梵高[J];中华手工;2009年05期

8 ;中国版梵高——世界著名插画艺术家卢波作品[J];西部大开发;2011年01期

9 孙冰;;70亿像素看梵高,够酷![J];中国经济周刊;2011年09期

10 童梓君;;激情与灿烂绘就的艺术——梵高画作欣赏与思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梵高割耳之谜有新说[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唐永明;对生命的追问——梵高自画像[N];美术报;2012年

3 秦韵佳 国家行政学院;梵高作品中的色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段泽林;告诉观众梵高为什么伟大[N];中国艺术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王磊 童薇菁;梵高画的“田边野花”,值3.77亿元[N];文汇报;2014年

6 王林;印象派之路 梵高最后的家[N];财经时报;2007年

7 本报专稿 刘志;陈年书信揭秘梵高另一面[N];世界报;2009年

8 刘丹妮 编译;梵高催化德国现代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山东 马小依;生命情境的投注与孤立和精神“在场”的意味[N];美术报;2007年

10 陈家萍;后现代画承载后现代情感[N];中国文化报;2007年



本文编号:2396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396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dc2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