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年希尧《视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27 08:38
【摘要】:雍正时期官员年希尧著《视学》,图释西洋透视法绘图基本原理,两版分别出版于1729和1735年,对比两版弁言,可见作者对透视学之用前后认识有差。《视学》的出现与明代开始的西方传教士入华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书中吸收了许多西方同类著作的内容。伴随传教,西洋奇物和不同门类知识传入中国,透视学作为观察、绘画、表现的方法,也引起了中国画家、士人等不同人群的关注、争论。 我们可以把《视学》放入年希尧广博而非主流的知识体系中考量,并从中分析出西方传入的知识对他本人、中国士人及其他阶层的影响。在西洋之风传入中国之时,帝国内部,朴学之风也始露苗头,连康熙帝本人亦推行实学,士人与皇帝的文化取向相互影响。圣祖和世宗两位皇帝对对西洋之人、物的态度是自大又好奇。作为两朝重臣,年希尧处于西洋风物大力传播的年代,其对西洋绘画之视学推崇之至,并希冀于此改变中国绘画的观念,达到最终追求“真”、“妙”之目的。《视学》既是皇帝喜好对近臣影响的外化表现,其中又有年氏的个人追求;既呼应了其时帝国内的实学潮流,又有西洋著述的影子。中国皇帝、罗马教皇、传教士、中国士人等多方力量复杂搅合,共同决定了西学在中国传播的悲剧命运,是《视学》第二版弁言中对透视学的推行力度大减的根本原因,也预示了《视学》出版之后长时间内无人问津的局面,直到一个半世纪后这本有关观察、表现世界的图书才又被重新发现。一本小书的出版、再版、隐没及重现,勾勒出西洋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曲线。 康熙时钦天监正焦秉贞,现存多幅以严密透视学绘制的作品,与其弟子冷枚的作品和乾隆时期宫廷画家的作品比比较,亦可作为西洋透视法在中国绘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的佐证。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美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崇正;“线法画”小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3期

2 杨伯达;郎世宁在清内廷的创作活动及其艺术成就[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02期

3 杨伯达;十八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对清代美术的影响[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8年04期

4 聂卉;清宫通景线法画探析[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1期

5 汤奇学;梅文鼎的中西文化观[J];东南文化;1991年02期

6 林蔚起;乾隆款珐琅彩瓷器与郎世宁[J];景德镇陶瓷;2002年03期

7 李红;清代笔帖式[J];历史档案;1994年02期

8 何平;;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家与近代科学革命——以达芬奇和布鲁内勒斯基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1年01期

9 王庆成;清代西教在华之环境——康雍乾道咸朝若干稀见文献考释[J];历史研究;1997年06期

10 莫小也;近年来传教士与西画东渐研究评述[J];美术观察;1997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曹天成;郎世宁在华境遇及其所画瘦马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赵岩;明清西洋风绘画研究(1579-1840)[D];东南大学;2006年

3 张见;传教士影响下明清人物画风之嬗变[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4 张烨;“洋风姑苏版”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5 褚潇白;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冉琰;清前期宫廷绘画机构及画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郭燕;视学东传的初步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25296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5296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04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