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徐悲鸿的新中国画艺术
【图文】:
岤垂逡逑图2.1.1:徐悲鸿《愚公移山》,纸本设色,144X421cm,,邋1940,现藏徐悲鸿纪念馆逡逑于1940年创作完成的《愚公移山》(图2.邋1.邋1)是徐悲鸿极具代表意义的一幅新中国逡逑画人物鸿篇巨制,这幅画中,徐悲鸿使用了较多的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创作方法及表现手逡逑
12逦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逡逑法,且含有较多写实主义绘画的构成元素,但使其最终不失中国画特征而又保持有中国画逡逑独立精神与鲜明特点的原因,莫过于整幅画面中以骨法用笔的方式来表现各个人物、景物逡逑的形象了。画面中的人物表情丰富、且都是大尺度的人体加大幅度的动态,呈现出瞬间的逡逑状态,在表现上可谓十分有难度。徐悲鸿以焦墨为主,用圆浑有力、流畅自如的笔法将画逡逑面中各个人物以及景物的形象写实性的勾勒出来,在行笔的过程中,用笔随着形体的起伏逡逑而产生变化,如肌肉、骨点等的凹凸而促使用笔产生了不同的节奏感,但表现的又非常准逡逑确到位,呈现出具有真实感的写实的形象。以骨法用笔表现这种写实主义的真实形象,是逡逑中国以往传统人物画中所不曾见到的,在写实主义造型因素的作用之下,骨法用笔在徐悲逡逑鸿的人物画中也表现出了新效果。逡逑我们都知道,马是徐悲鸿最擅长又最喜爱表现的中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伟;;试析中国画写生在创作中的重要性[J];美与时代(中);2018年11期
2 景亚楠;;中国画的改良思潮与现代进程[J];美与时代(中);2018年12期
3 罗剑华;刘元玺;;隔而不断 延绵不绝——第五届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综述[J];美术;2019年02期
4 于洋;;共存与博弈——当代语境下“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辩[J];美术观察;2019年05期
5 张桐t@;;中国画时代发展的瓶颈(第二十三讲)[J];中国书画;2019年07期
6 杨琼;;中国画转型的悖论及可能[J];东方艺术;2019年04期
7 赵珊;;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对中国画发展之利弊[J];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25期
8 张正;;试论中国画的继承与创新[J];艺术评鉴;2019年17期
9 孙克;;关于中国画的对话[J];国画家;2017年06期
10 牛克诚;;中国画:生长的传统[J];美术观察;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安雪晴;;西方艺术冲击下的中国画思考[A];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教学创新专业委员会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C];2019年
2 王明明;;寻求中国画发展的规律[A];大匠之门 6——2014北京画院美术馆重要展览特辑[C];2015年
3 王明明;;中国画的独特性和表现力[A];大匠之门 19[C];2018年
4 陈见东;;消费、土地、诗意及其他问题[A];美术学研究(第6辑)[C];2018年
5 周积寅;;二十世纪中国画的“制高点”[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6 马鸿增;;中国画审美流向两题[A];春华秋实——江苏省美学学会(1981—2001)纪念文集[C];2001年
7 王明明;;脉若断,体必亡[A];大匠之门 2[C];2014年
8 孔庆龄;;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中国画教学方式探索与改革[A];《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四卷)[C];201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丛众华 王永涛;中国画的变与不变[N];学习时报;2019年
2 美术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于洋;“中国画”与“水墨”概念之辨[N];中国文化报;2019年
3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于洋;中国画70年:时代进程中的丹青意象[N];中国艺术报;2019年
4 本报记者 高素娜;再谈中国画的“守正”与“创新”[N];中国文化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李亦奕;中国画的变、不变、怎么变[N];中国文化报;2018年
6 王西京;续写陕西中国画发展的新篇章[N];陕西日报;2018年
7 宋依农;展览时代下的中国画构图[N];中国艺术报;2018年
8 吴士新;在传统与生活中汲取中国画创新的力量[N];中国文化报;2018年
9 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学·再版前言[N];美术报;2018年
10 演讲人 潘公凯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的笔墨问题[N];光明日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茹峰;视觉图式的演变[D];中国美术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巍;康有为对徐悲鸿绘画观的影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9年
2 黄继方;论徐悲鸿的新中国画艺术[D];扬州大学;2019年
3 詹曙萌;从“象”与“像”[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4 包晓棠;江南水乡风景画的图式语汇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5 苏奕婷;初探中国画造形中的气韵表达[D];厦门大学;2018年
6 张楚伟;中国画“人”与“景”的关系新探[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7 耿慧茹;卢沉水墨构成艺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年
8 李小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区域画派山水画写生图新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9 胡轶群;论中国画元素在当代中国油画中的借鉴与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
10 张扬;邱石冥新中国时期中国画教学、思想及创作的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8年
本文编号:2603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603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