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山水画的革新
发布时间:2020-08-21 00:46
【摘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建立的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劲冲击,中国传统山水画体系的革新开始悄然进行。革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民国山水画的革新亦是如此。此次革新不但推进了山水画的现代化进程,而且去除了山水画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许多古老僵化的弊病。这次变革是山水画发展史上一次比较全面的变革,涉及到了山水画的图式、内容、审美观念三个方面。山水画的图式指得是画面的各种要素,包括结构、构图、空间、透视等。传统中国山水画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进行创作,这与忠实于感官视觉的西方焦点透视是不同的,民国时期的山水画家们由于受到西方写实主义的影响,开始重视画面写实和透视,并改变了清末“摹古为尚”的思想,重视写生。写生观念的出现,促进了引西润中派西式写生的发展和借古开今派对于“师造化”的回归。民国时期山水画的革新,除了图式上的革新,内容上的革新也在悄然进行着。当时的画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身份地位开始发生转变,使得山水画的内容也开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突出表现在题材和意境两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主张对传统进行革新,不再一味的遵从于清代四王保守的山水画创作方式,开始寻求山水画新的发展方向。社会上出现了“艺术大众化”的呼声,这使得山水画的创作开始迎合大众审美,学习也开始趋于平民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12
【图文】:
图 1 徐悲鸿 《西山古松柏》 图 1 徐悲鸿 《晴岚翠嶂》51×85ccm 1918 年 63×128ccm 1918 年徐悲鸿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中曾说:“新中国画,至少物必具神情,山水必地域”①。为了实现“辨地域”的目标,他的山水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技法,使得他
徐悲鸿《山林远眺》130×121cm1935年
图 4 陶冷月 《川江清晓》 图 5 陶冷月 《瞿塘夕照》23×33cm 1932 年 23×33cm 1932 年《川江晓清》(图 4)是四景的第一幅,这幅画的水面上画了好多只小渔船,这些小船严格的按照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则进行绘画,远处的水平面和云彩清逸飘渺,
本文编号:2798673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212
【图文】:
图 1 徐悲鸿 《西山古松柏》 图 1 徐悲鸿 《晴岚翠嶂》51×85ccm 1918 年 63×128ccm 1918 年徐悲鸿在《新国画建立之步骤》中曾说:“新中国画,至少物必具神情,山水必地域”①。为了实现“辨地域”的目标,他的山水画中融入了西方绘画技法,使得他
徐悲鸿《山林远眺》130×121cm1935年
图 4 陶冷月 《川江清晓》 图 5 陶冷月 《瞿塘夕照》23×33cm 1932 年 23×33cm 1932 年《川江晓清》(图 4)是四景的第一幅,这幅画的水面上画了好多只小渔船,这些小船严格的按照了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则进行绘画,远处的水平面和云彩清逸飘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琼;;中国画传统笔墨的传承与创新[J];美术大观;2012年02期
2 于洋;;衰败想象与革命意志——从陈独秀“美术革命”论看20世纪中国画革新思想的起源[J];文艺研究;2010年03期
3 李昌菊;;20世纪中国画变革的三次高潮[J];中国书画;2006年11期
4 宗贤;大众化美术思潮与中国画变革[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2年02期
5 云雪梅;;民国时期的两个京派美术社团[J];收藏家;2000年11期
6 刘曦林;中国画三度论争的思考[J];美术;2000年04期
7 陈永怡;近现代中国画改造中的“中西融合”取向——探索轨迹与相关问题研究[J];新美术;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尚可;中外绘画融合论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2 靳卫红;论中国20世纪绘画范式的转变[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静益;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的折衷性[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希茹;论民国时期中国画改革[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986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798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