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中的艺术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5 00:10
   孙承泽是明末清初鉴藏界的重要人物,他的《庚子销夏记》是清代第一部鉴藏类著作,承接了董逌、黄伯思的写作传统,《四库提要》也对这本著作予以“鉴裁精审,叙次雅洁”、“考古者所宜取资”的评价。鉴于当今对明清艺术鉴藏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孙承泽著作的不断刊布,以及对孙承泽个案研究的持续推进,因此研究他的《庚子销夏记》不仅符合当下学术的潮流,而且从资料上业已变得可能。本文主要从孙承泽的鉴藏圈交游情况,《庚子销夏记》中绘画、书法观念,孙承泽的鉴定方法这四个方面对于孙承泽的《庚子销夏记》中艺术观念的进行系统阐释。本文的第一章对孙承泽的交游圈进行探讨,根据孙承泽交往对象的不同身份将他的鉴藏圈朋友们分为三类,分别探讨孙承泽与年纪稍小同侪鉴藏好友曹溶和梁清标的交游和鉴藏活动;孙承泽与从事艺术创作的好友王铎的交往和鉴藏活动;以及孙承泽与学生辈的鉴藏好友周亮工、朱彝尊以及宋荦的交往和鉴藏活动。主要通过孙承泽著作中的记载、孙承泽友人文献中的记载以及具体书画题跋上的记载进行横向分析,勾勒出孙承泽在鉴藏方面交往的大致面貌,以及在鉴藏观念上的认同与抵牾。第二章对《庚子销夏记》文体和鉴藏观念的进行厘定和判断。首先主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孙承泽撰写《庚子销夏记》的心态,撰写时所参考的底本。第二节主要研究《庚子销夏记》在书写体例上的特殊之处,在文体方面上和高士奇《江村消夏录》相较。其次对《庚子销夏记》中鉴藏观念的具体研究。前半部分围绕孙承泽的绘画观念进行展开,根据已有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探讨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反映的宋元观念。以及孙承泽对于绘画的观念是否受到董其昌“南北宗”论的影响。后半部分则将研究的中心转向书法墨迹碑帖的艺术观念。一方面概括厘定孙承泽对于书法墨迹的“晋唐观”,以及他评骘晋唐书法墨迹的核心范畴。另一方面探究在,孙承泽碑帖观念的对于清中期碑学产生的理论价值,以及他评论汉碑、唐碑、宋帖的核心审美范畴。第三章主要考察孙承泽在收藏上的鉴定方法,通过将《庚子销夏记》中关于鉴定部分的文字进行总结和推理,将其和前后鉴定方法做对比,判定孙承泽鉴定手法的历史价值。一则归纳分析孙承泽鉴定藏品的考据学方法,二则归纳分析孙承泽在鉴定藏品时对风格学方法的使用。
【学位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09.2
【部分图文】:

第一,王铎


流是不可忽略的另一角度。??上海博物馆所购藏的《淳化阁贴》中有孙承賴輸??泽的印鉴(图1,图2),是孙承泽当时的碑帖藏蓉??品之-,孙承泽在《庚子销夏记》中评价这件藏??品:?图1??“榻法佳妙,纸色墨色如古漆板,诚海内第一部也。”②?图2??他在《闲者轩帖考》中交代了这件碑拓的来历:??“甲申三月之变,余石驸马街邸中所藏金石法帖,播弃都尽。从灰烬??中极力搜募,得《阁贴》第一、三、五、六、七、八、十共八本”???,,??从《淳化阁贴》的题签(图3)来看,以及王铎和孙承泽一同把玩此:??本《淳化阁帖》。通过题签可以知道,王铎的题签为“孙北海家藏至宝”,??后恐孙承泽獅不太,祕“至宝”?z:字点去。??从书法风格上来说《阁贴》对王铎影响很大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中的艺术观念研究


图4??2期,第9页??1页??4页??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永;;赏玩与鉴裁——清初孙承泽法书碑帖鉴定方法论探赜[J];中国书法;2018年02期

2 李永;;孙承泽书画鉴藏的儒学立场[J];中国书法;2016年07期

3 李永;;清初北方士人书画鉴藏家群体及交往——以孙承泽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6年03期

4 李永;;清初孙承泽的法帖研究订疑——以《淳化阁帖》《绛帖》为例[J];中国书法;2016年01期

5 李永;;山居·清侣:清初贰臣孙承泽的晚年著述与书画玩赏[J];美术学报;2015年06期

6 温瑜;;《天府广记》的编纂意图[J];山西档案;2015年03期

7 王好军;;孙承泽书学思想探析[J];书法;2014年10期

8 李永;;从孙承泽与王铎交游论及入清后二人不同的生活状态[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

9 刘仲华;;试论清初降臣孙承泽与理学家的学术交往[J];唐都学刊;2007年06期

10 秦金根;;《庚子销夏记》及其书论思想[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文;孙承泽史学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6年

2 王凯;孙承泽《山书》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855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55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