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绘画论文 >

当代工笔人物画面部表情探析

发布时间:2020-11-14 21:07
   面部表情是人物形象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人物画中面部表情的塑造对人物形象的树立扮演着关键的作用。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既突出了人物形象的神韵特征,又承载着作者的情思和感受。纵观人物画的发展史,历代画家们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面部表情,向我们展现了形态各异、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追溯工笔人物画面部表情的发展以及对当代工笔人物画面部表情的探析来更深层次地了解当代工笔人物画风格的趋向,以期对个人工笔人物画的创作带来启发和帮助。在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分析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的面部表情来总结古代工笔人物画面部表情的发展与特点,再通过分析当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工笔人物画家的时代特点,比如当代的何家英、朱理存、罗寒蕾、陈子、孙震生、张见、李传真等几位画家的绘画作品。从不同的题材中找到同一题材之间的面部表情的共性以及不同题材之间面部表情的区别,比较几位画家不同的表现风格以及这些丰富的面部表情背后的的情感与寄托。通过分析出现面部表情多样化的时代因素和画家本身主观情感的影响,我们会更深入的了解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意义和内涵,这对于我们去欣赏学习当代工笔人物画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学位单位】:深圳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J212
【部分图文】:

戏曲,京剧


戏曲画是“戏”与“'画”完美的结合,京剧的形成与流行,推动了戏曲画的发展,??到绘画技巧十分成熟的清朝,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6嘉庆年??间:,画家贺世魁所画的《十3绝》(图2)描绘了十三位绝艺的戏曲艺人。十三位人物??各不相圓0展现扭十言个性格各异的戏曲人物,宛如《最后的晚餐》那样精彩6有人评??价:“望之如有生气,观者络绎不绝”。在图2中,我们可说看到三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画家使用了工细爾把人物的面部表情变化表现的细致入微。受西方绘画的影??响,画面注重写实性,五官的描绘都非常真实有质感,如同一个个真实的人物出现在我??们的面前6??在这些喜闻乐见的题材中,民间绘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特点鲜明的人??物&无论是门神画中班:气遵然的门神形象#还是戏曲画中身份各异的戏曲人物#无论是??民俗版画中反映大众生活的各色场面,还是石刻钱画中描绘造崔精湛的石刻艺术,都为??我们大众生活添上有趣的一笔,也为我们了解以前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宝责的资料。??7??

曲线,菩萨,中国美术史,杭州


多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这个时期的菩萨造??型开始趋于女性化,身姿丰腴,曲线优美,宛若??贵妇。《引路菩萨图》(图4)描绘的是菩萨为??亡灵引路,去往极乐赫的场面,此时的菩萨造??型已经呈现相当女性化的面貌,眼带笑意,面部??神态平静安详,仔细描绘的柳叶般的眉毛,细笔??勾勒小巧的鼻子,丰腴红润的嘴巴更显女性特??自細目_柳添了/I分雜,面部轮麵??B润没有明显的转折,虽然菩萨唇上的小髭还没有??图4《引路菩萨图IM部??3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史》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12??8??

美术学,杭州,出版社


宫廷绘爾在历史上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廷域师们按照统治者的旨意,图绘圣贤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作用。他们都是众多人间謂家中选拔出来的优香的暖象,:_精湛,人才輩出,极大推动了中国人物确的发展a?&廷绘画主要以叠家的政治纪实王肖像、食廷生活等为题材,体现了皇家的生活和审美意识,也彙中体现了历朝历出艺术家们貪起的绘画水乎七??汉代时期,雄淳的经济实力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美术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件,_由的艺术氛_使得美术_为统治者服务的同时也得到了自身的发展a霉申敏表性的是与王堆出土的T形ft剌,人物面部刻画:延续了前朝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方式一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文明红;;浅析当代工笔人物画的面部表情[J];国画家;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袁玲玲;论传统工笔人物画形神之美[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5年

2 王剑武;中国人物画的造型与惯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煜坤;工笔人物画中女性形象的表情探微[D];山西大学;2017年

2 徐俊鹏;浅析中国工笔人物画人物表情的发展演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杨兴娜;当代工笔人物画的“无表情”表情探析[D];山东理工大学;2014年

4 钟周平;探究表情[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8839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8839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0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