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三远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02 21:42
宋代画家郭熙在他的《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远法”,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绘画透视方法的总结和发展,同时也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本文以对“三远法”的阐释为基点,深入探讨“三远法”作为中国古代山水画透视之技法的源流及其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国古代看世界的方法,对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特征的艺术化表达,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视觉模式上的反映,“三远法”对后世中国山水画构图和风格、意境表达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三远法’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意义。“三远法”具有技法与意境两方面的意义。从技法而言,它满足透视的三大特征,所以它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透视方法。因为“三远法”的视点在时间上、空间里具有游移、灵活的特性,所以它是我国古代山水画“散点透视”方法的典型体现。从意境而言,“高远”、“深远”、“平远”分别描绘了崇高壮阔、幽远深邃、冲淡等山水画意境;整体观之,“三远法”所描绘的是一个无限大的时空境界与精神境界。“三远法”作为郭熙山水画理论的重要结晶,在其作品《早春图》中得到了全面体现;从其画论与创作中流露出“尚平远”的审美趣味。“三远法”对中国古代山水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我国古代山水画“散...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宋·郭熙早春图
此小景也。”①“烟生乱山,生绢六幅,数百里……令人看之意兴无穷,此图乃平远之物也远山……以旁达于向后平远林麓”,可见郭熙在三图 2 北宋·郭熙 窠石平远图
窠石自然散落在地,轮廓明晰可见,渐行渐远渐模树石茫茫不见其影。所有山水树石景物都安排在一个平远的宏大平远景象。同审美趣味之作品还有《树石平远图 3 北宋·郭熙 树石平远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郭熙的“三远法”[J]. 巩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04)
[2]渐江山水画中的笔墨特色评析[J]. 刘海蛟. 艺术评论. 2017(01)
[3]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J]. 陈榕. 外国文学. 2016(06)
[4]“冲淡”的审美范畴探析[J]. 魏丹丹. 大众文艺. 2016(14)
[5]从“散点透视”到“三远”——浅谈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特点[J]. 李英峰. 美与时代(中). 2016(03)
[6]中国山水画“高远”审美之文化探源[J]. 贾涛. 艺术百家. 2015(04)
[7]“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J]. 孙宗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8]“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J]. 王磊. 池州学院学报. 2014(04)
[9]作为山水意境的“三远”——对传统山水画空间概念之反思[J]. 孟宪平. 美术观察. 2013(05)
[10]透视与国画之“远”[J]. 方柳青.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04)
博士论文
[1]“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D]. 徐学凡.南开大学 2012
[2]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 樊维艳.山东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论中国画的虚实[D]. 肖日增.山东大学 2015
[2]“地理环境决定论”辩证[D]. 何娟.西南大学 2015
[3]两宋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比较研究[D]. 苑明波.渤海大学 2014
[4]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D]. 姜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5]五代、北宋山水画南北地域性风格比较研究[D]. 范婧.西安美术学院 2013
[6]论“五方”观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方位意识的影响[D]. 王小柠.扬州大学 2012
[7]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 韩献珍.内蒙古大学 2009
[8]中国古典诗学“淡”范畴研究[D]. 刘汉良.南昌大学 2008
[9]试论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 李海荣.山西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3693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北宋·郭熙早春图
此小景也。”①“烟生乱山,生绢六幅,数百里……令人看之意兴无穷,此图乃平远之物也远山……以旁达于向后平远林麓”,可见郭熙在三图 2 北宋·郭熙 窠石平远图
窠石自然散落在地,轮廓明晰可见,渐行渐远渐模树石茫茫不见其影。所有山水树石景物都安排在一个平远的宏大平远景象。同审美趣味之作品还有《树石平远图 3 北宋·郭熙 树石平远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郭熙的“三远法”[J]. 巩朋.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7(04)
[2]渐江山水画中的笔墨特色评析[J]. 刘海蛟. 艺术评论. 2017(01)
[3]西方文论关键词:崇高[J]. 陈榕. 外国文学. 2016(06)
[4]“冲淡”的审美范畴探析[J]. 魏丹丹. 大众文艺. 2016(14)
[5]从“散点透视”到“三远”——浅谈中国山水画的透视特点[J]. 李英峰. 美与时代(中). 2016(03)
[6]中国山水画“高远”审美之文化探源[J]. 贾涛. 艺术百家. 2015(04)
[7]“远”:中国古代审美距离的范畴[J]. 孙宗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8]“远”的追求与“三远说”探微[J]. 王磊. 池州学院学报. 2014(04)
[9]作为山水意境的“三远”——对传统山水画空间概念之反思[J]. 孟宪平. 美术观察. 2013(05)
[10]透视与国画之“远”[J]. 方柳青.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2(04)
博士论文
[1]“远”—中国山水画空间建构研究[D]. 徐学凡.南开大学 2012
[2]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 樊维艳.山东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论中国画的虚实[D]. 肖日增.山东大学 2015
[2]“地理环境决定论”辩证[D]. 何娟.西南大学 2015
[3]两宋山水画构图形式的比较研究[D]. 苑明波.渤海大学 2014
[4]中国山水画艺术风格的地域特色[D]. 姜伟.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5]五代、北宋山水画南北地域性风格比较研究[D]. 范婧.西安美术学院 2013
[6]论“五方”观念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方位意识的影响[D]. 王小柠.扬州大学 2012
[7]论地理环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D]. 韩献珍.内蒙古大学 2009
[8]中国古典诗学“淡”范畴研究[D]. 刘汉良.南昌大学 2008
[9]试论地理环境对古埃及文明的影响[D]. 李海荣.山西大学 2008
本文编号:2953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huihuayishu/2953693.html